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癲癇」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癲癇是中醫古代病名,又稱「羊角風」、「癇症」、「羊癲」、「癇疾」、「癇病」、「癇疳」等。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特徵是反覆發作的短暫性腦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突然、短暫而反覆發作的意識障礙、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或精神障礙。

癲癇在中醫屬於「頭痛」、「中風」、「驚癇」等病範疇。《黃帝內經》中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認為癲癇的發病與肝風內動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為陽邪,具有升散、動搖、開泄等特性,當風邪侵襲人體,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或痰濁蒙蔽清竅,均可導致癲癇發作。

癲癇的中醫證候主要表現為:

  • 發作時突然意識喪失,兩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或青紫,舌質紫暗,脈弦細或弦緊。
  • 發作後神志不清,或昏睡不醒,或睏倦乏力,頭痛頭暈,健忘失眠,舌質淡白,脈細弱。
  • 長期反覆發作,可導致精神障礙,如性格改變、情緒不穩、胡言亂語、妄想等。

癲癇的治療以扶正祛邪、平肝熄風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選用平肝熄風、化痰開竅、安神定志等中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中醫外治方法治療。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和護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項:

  • 保持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疲勞、熬夜、情緒激動等。
  • 避免接觸癲癇的誘發因素,如飲酒、吸菸、咖啡、濃茶等。
  • 定期複診,按時服藥,不可擅自停藥或減藥。
  • 做好自我護理,學習癲癇的相關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癲癇患者可以通過積極治療和護理,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此方及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壯蠣湯三方,所謂癲癇家上衝眩暈,耳鳴,胸腹動悸,夢寐驚起,精神恍惚,或無故悲愁者,隨證選用,各有效也。若心下痞,大便難者,宜兼用瀉心湯。又火傷湯潑,大熱口渴,煩躁悶亂欲死者,及灸後煩冤者,亦宜選用三方,或兼用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類方》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能下肝膽之驚痰,而以之治癲癇,則必有效。」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肝膽驚痰用此方,以治癲癇必有濟。(徐靈胎《傷寒論類方》曰:「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
  • 3.《傷寒論類方》:「按: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
  • 4.《退思集類方歌註》:「)肝膽驚痰用此方,以治癲癇必有濟。(徐靈胎《傷寒論類方》曰:「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

人參湯

  • 1.《雜病源流犀燭》:「此方兼治癲癇,乳香、人參湯下。又治多夢不睡,棗仁湯下。
  • 2.《沈氏尊生書》:「此方兼治癲癇,乳香、人參湯下。又治多夢不睡,棗仁湯下。

風引湯

  • 1.《醫學從眾錄》:「_風引湯_(俱見《金匱》)除熱癲癇(巢氏治腳氣)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今舉一二例於下:「假令痘瘡將發時,頭痛身熱,渴而煩躁,或身體疼痛,惡痘隱於肌肉之間者,與大青龍湯以發之,別用紫圓瀉下鬱熱胎毒時,則痘之形色光圓紅活,始終將無恙。是以汗、下齊行,未嘗見其害者。餘病亦皆準此,且如所謂癲癇、反胃之類,吐下交用,而後能奏其效。

防己地黃湯

  • 1.《金匱方歌括》:「徐靈胎云。生漬取清汁。歸之於陽以散邪熱。蒸取濃汁。歸之於陰以養血。此皆治風邪歸附於心而為癲癇驚狂之病。與中風風痹自當另看。
  • 2.《張氏醫通》:「千金防己地黃湯,治癲癇語言錯亂。神氣昏惑。

蘇合香丸

  • 1.《祖劑》:「每服一丸,沸湯或溫酒化下。治卒中昏不知人及霍亂、吐瀉、心腹撮痛、鬼疰、客忤、癲癇、驚悸,或癲撲、傷損、氣暈欲絕。凡是倉卒之患,悉皆療之。

控涎丹

  • 1.《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陽、太陰藥也(十棗湯加減,行水例藥,亦厲劑)。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灼痛,入皮肉則瘰癧癰疽,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
  • 2.《成方切用》:「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
  • 3.《成方便讀》:「入心則迷成癲癇,人肺則塞竅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皆可以此方服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而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隧水濕,二味皆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

三聖散

  • 1.《先哲醫話》:「癲癇者,以三聖散吐之,後與鉛丹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