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珍丹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七珍丹中常配伍理氣藥、活血藥,木香可幫助藥物運行,疏通氣血,緩解腹痛、腸鳴、腹脹等症狀。
二、健脾和胃: 木香除了行氣止痛,還具健脾和胃之效。它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問題。
因此,七珍丹中包含木香,旨在通過行氣止痛和健脾和胃,達到治療脾胃不和、脘腹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七珍丹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七珍丹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劑,其中常含有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證。知母可清泄肺胃之熱,同時滋潤肺燥,避免藥物燥烈傷陰,有助於更好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此外,知母還能配合其他藥材,如黃柏、生地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的作用,使方劑效力更佳。
七珍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其溫暖脾胃,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茴香的理氣作用,也能疏通氣機,緩解腸胃痙攣,起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七珍丹的配方中加入茴香,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邪侵襲、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
七珍丹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氣,消積化滯:橘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行氣、消積化滯的功效。它能疏肝解鬱,消食導滯,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七珍丹本身配方較為複雜,包含多種藥材,橘皮的加入能夠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效更為協調,增進療效。同時,橘皮還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七珍丹方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效。七珍丹主治癥瘕積聚、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而枳殼可以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有助於消除積聚、改善食積不化等病症。
二、 調和藥性: 七珍丹中多為溫燥之品,而枳殼性寒,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溫燥傷津的作用。此外,枳殼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七珍丹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源於其驅蟲止痛的功效。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殺蟲、消積、止痛等作用。其藥性可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鉤蟲等,同時也能緩解蟲積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此外,七珍丹中其他藥材,如檳榔、使君子等,也具有驅蟲作用,與川楝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蟲止痛的功效。
七珍丹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在中藥學中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七珍丹方劑中,多種藥物性質不同,功效各異,而甘草能起到協調各藥性、減輕副作用、增強藥效的作用。
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並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因此,七珍丹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提高藥效,使其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珍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腸疝氣」及「一切下部冷疾」,屬中醫「疝病」範疇。古代所謂「疝氣」,多指少腹墜痛、陰囊腫脹或睾丸偏墜之症,病因常與寒濕侵襲、氣機鬱滯、肝脈絡阻相關;而「下部冷疾」則泛指下焦(如小腹、腎、膀胱等)虛寒或寒濕停聚所致之病,如冷痛、排尿異常、婦人帶下清冷等。由此推斷,七珍丹之核心作用在於溫散下焦寒濕、疏通氣機、緩急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疏肝,通絡止痛
- 木香:辛溫香燥,善行三焦之滯氣,尤長於調理腸胃氣滯,兼能止痛。
- 枳殼:苦辛微寒,寬中下氣,與木香協同開鬱散結,改善氣機壅滯所致疝痛。
- 川楝子:苦寒性降,疏肝行氣,兼能清濕熱而止疝痛,雖性寒卻與諸辛溫藥配伍,反佐制約全方溫燥之性。
- 橘皮(去白):即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脾胃運化以杜絕濕濁下注。
溫腎散寒,暖下焦
- 小茴香(鹽炒):鹽製引藥入腎,其性辛溫,為治疝要藥,能溫腎散寒、理氣開鬱,專解下焦寒凝氣滯。
清熱潤燥,調和藥性
- 知母(焙):焙製減其寒性,保留滋陰潤燥之效,既可防溫藥耗傷陰津,又能清潛在下焦鬱熱(如疝久化熱)。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緩急止痛。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行氣為主,佐以苦寒清降,體現「寒熱並調」之法。小茴香、木香溫通散寒,川楝子、知母清潤制約,使溫而不燥,散而不傷正,契合疝病「寒熱錯雜、氣滯絡阻」之病機。蜜丸緩圖,鹽酒送服,借酒行藥勢、鹽引藥下行,直達下焦病所。
綜論
七珍丹以行氣疏肝爲本,溫散下焦寒濕為標,兼顧清潤調和,適用於氣滯挾寒濕之疝痛、少腹墜脹,或因寒凝所致之下部冷痛諸疾。其組方邏輯體現中醫「辛開苦降」「溫清並用」之治法,旨在恢復下焦氣機暢達、寒濕得化之生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木香、知母(焙)、小茴香(鹽炒)、橘皮(去白)、枳殼(去瓤)、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5丸,空心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珍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 組成:木香、知母(焙)、小茴香(鹽炒)、橘皮(去白)、枳殼(去瓤)、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腸疝氣;一切下部冷疾。
七珍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膽星5錢,天竺黃5錢,淡全蠍1兩,炒僵蠶1兩,寒食曲1兩,朱砂面5錢,淨巴豆霜2錢,麝香1錢,明雄黃面5錢。 主治:清熱,利便,化痰。祛風化痰,鎮驚導滯。主治:傷乳傷食,積聚痞塊,消化不良,肚脹腹痛,咳嗽痰涎,驚風拘攣,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