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丸
BU Y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丸中添加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藥性: 茴香能與補益丸中的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增強補益效果,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寒涼,達到溫補脾胃、益氣養血之目的。
補益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補益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而木香可以幫助理氣消食,緩解疼痛。
二、 調和藥性:補益丸方劑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不相同,加入木香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發揮補益作用。
補益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消積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歸肝、脾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並可消積化滯。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川楝子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川楝子還能治療蟲積腹痛,其苦寒之性可以殺滅腸道寄生蟲,並緩解其引起的腹痛症狀。因此,在補益丸中加入川楝子,可起到疏肝理氣、消積止痛的輔助作用,使補益效果更佳。
補益丸中加入枳殼,看似矛盾,實則為妙用。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
補益方劑多以溫補為主,容易造成氣機鬱滯,或脾胃積滯。枳殼加入其中,可緩解溫補藥性之燥,避免積滯,使藥效更趨平和,更易於吸收,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
此外,枳殼還有理氣化痰之效,可以輔助補益藥物,改善氣血循環,提高藥效。
補益丸中加入知母,是為了平衡補益藥性,防止燥熱上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補益丸多以溫補藥物為主,容易產生燥熱之弊,而知母的加入,可有效抑制藥物燥性,防止因補益過度而引發上火、口乾舌燥、便祕等不良反應。同時,知母也能滋養陰液,配合補益藥物,達到陰陽調和的功效,使補益效果更佳。
補益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健脾利濕: 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水腫等症狀,提升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和利用。
- 寧心安神: 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在補益丸中,茯苓可以與其他補益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滋補強壯、益氣安神的效果。
補益丸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相互衝突,減輕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等功效,能增強補益丸的補益功效,並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刺激性。
此外,甘草還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更全面地提升補益丸的療效。
補益丸中加入地龍,看似矛盾,實則蘊含巧妙。地龍,性寒,善於清熱解毒,通絡止痙,可解補益丸中溫熱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地龍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配合補益藥物,促進藥效吸收,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此外,地龍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防止補益藥物造成水液停滯,進一步提升藥效安全性。
補益丸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壯陽補腎: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壯陽益腎、補精髓、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血不足等症狀,鹿茸能起到很好的補益作用。
2. 促進生長發育: 鹿茸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改善體質。對於兒童生長發育遲緩、老年人體虛乏力等,鹿茸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鹿茸作為補益藥材,在補益丸方劑中可以起到壯陽補腎、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人體健康狀況。
補益丸中添加穿山甲,其原因主要有二:
-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溫,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 祛風除濕:穿山甲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能排除體內濕氣,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補益丸中加入穿山甲,旨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然而,目前穿山甲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使用時應謹慎,可考慮使用其他替代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益丸」
成分:
-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地龍:具有多種傳統功效,歸肝、腎經。其味鹹、性微寒,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等功效。
-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的功效。
- 穿山甲:具有破血消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排膿、止血、止咳化痰、補氣、通乳、搜風通絡等功效。
主治功效:
- 腰膝疼痛
總結:
- 中藥方劑「補益丸」的主要成分有茴香、木香、川楝子、枳殼、知母、茯苓、甘草、地龍、鹿茸、穿山甲,具有補益腎陽、強筋健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等功效,主治腰膝疼痛。
傳統服藥法
龜版(酒炙)1兩,瑣陽(酒浸)1兩,生地(酒浸)1兩半,歸身(酒浸)1兩,陳皮1兩,杜牛膝(酒浸)1兩,白朮2兩,乾薑6錢半,黃柏(炒)半兩,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2錢,茯苓半兩,白芍藥(酒浸)1兩,甘草(炙)1錢,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乾)1兩。
上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方中菟絲子用量原缺,據《準繩·類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益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 組成:小茴香1兩(鹽炒),木香1兩,川楝子春秋2兩,夏1兩,冬3兩(取肉,酒浸),枳殼(去瓤,麸炒)1兩,知母春秋2兩,夏1兩,冬3兩(酒浸),白茯苓1兩,甘草(炙)1兩,地龍(炒)1兩,鹿茸(酒浸)1兩,川山甲1兩(酥炙),狗莖5枚(酥炙)。 主治:補益腎水,明目,壯陽氣。主治:腰膝痛。
補益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七引丹溪方。 組成:龜版(酒炙)1兩,瑣陽(酒浸)1兩,生地(酒浸)1兩半,歸身(酒浸)1兩,陳皮1兩,杜牛膝(酒浸)1兩,白朮2兩,乾薑7錢半,黃柏(炒)半兩,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2錢,茯苓半兩,白芍藥(酒浸)1兩,甘草(炙)1錢,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餘藥末,曬乾)1兩。 主治:痿證;肝腎下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