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轉枳殼丸

SHU ZHUAN ZHI K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5%
胃經 15%
大腸經 14%
肝經 8%
心經 7%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疏轉枳殼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方中以枳殼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導滯: 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排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方中以枳殼行氣導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食導滯、通便排毒的作用。

總而言之,疏轉枳殼丸中使用枳殼,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行氣導滯,以治療肝氣鬱滯、食積不消等病症。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枳殼善於行氣消脹,橘皮則有助於擴張氣機,使氣機流通,共同達到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之效。

2. 和胃降逆: 橘皮可降逆止嘔,與枳殼配合,可緩解胃氣上逆、胸悶氣短等症狀,有助於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橘皮的芳香氣味也能起到開胃醒脾的作用。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腎二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利水消腫之效。與枳殼、厚朴等藥同用,可加強其瀉下通便、消積導滯之功,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從而疏通腸道,轉運氣機。

二、牽牛子善於治療溼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與枳殼等藥合用,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枳殼善於行氣消積,但單用易傷脾胃。木香與之配伍,可緩解枳殼對脾胃的刺激,並協同其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力更為溫和、順暢。
  2. 理氣和中: 方中枳殼疏肝理氣,但容易傷及脾胃,木香則能理氣和中,補脾益胃,避免單用枳殼造成的胃氣虛弱,使藥性更趨於平和,提高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 調和藥性: 枳殼性苦寒,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可緩和枳殼的寒性,防止其對脾胃造成傷害,使其藥性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二、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效,可協助枳殼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疏轉枳殼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枳殼則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兩者合用,可瀉熱通便,並助枳殼消積止痛,對於因熱結於腸、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有顯著療效。

二、 引藥下行: 疏轉枳殼丸中其他藥物如枳殼、厚朴等,多偏於行氣消積,而大黃則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腸道,發揮其最佳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點特性:

1. 促進腸胃蠕動: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其皁苷成分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對於積滯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降低胃酸分泌:皁莢味苦,能抑制胃酸分泌,對於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皁莢,可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消食化積,並降低胃酸分泌,達到疏肝利膽、消食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疏轉枳殼丸」

中藥方劑「疏轉枳殼丸」,主要成分是:枳殼,橘皮,牽牛子,木香,甘草,大黃,皁莢, 主治功效是:腫瘡化膿長在背上,所有的熱毒之氣,結塊腫脹疼痛,內臟壅塞不通暢。

枳殼:

  • 性味:苦、寒
  • 歸經:肺、大腸經
  • 功效:行氣止痛、消食化積、降氣

橘皮: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肺、脾經
  • 功效:理氣行氣、健脾胃、燥濕

牽牛子:

  • 性味:苦、寒
  • 歸經:腎、大腸經
  • 功效: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

木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大腸經
  • 功效: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大黃:

  • 性味:苦、寒
  • 歸經:脾、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

皁莢:

  • 性味:苦、溫
  • 歸經:肺、大腸經
  • 功效: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

總 結

中藥方劑「疏轉枳殼丸」具有疏通氣血、消炎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背部腫瘡化膿、內臟壅塞不通暢等症。此方劑組成包括枳殼、橘皮、牽牛子、木香、甘草、大黃、皁莢等中藥材,各具不同功效,合用以增強療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各種炎症感染性疾病。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3分,木香1分,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皂莢(不至者)3梃(捶碎,以酒1升浸,絹濾,接取汁去滓)。
上除皂莢外,為末,先以皂莢汁,於火上煎成膏,即入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蔥茶送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本方方名,《外科精義》引作「枳殼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疏轉枳殼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3分,木香1分,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皂莢(不蛀者)3梃(捶碎,以酒1升浸,絹濾,挼取汁去滓)。 主治:癰疽發背,一切熱毒氣,結腫疼痛,腑臟壅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