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疏轉枳殼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方中以枳殼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 行氣導滯: 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排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方中以枳殼行氣導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食導滯、通便排毒的作用。
總而言之,疏轉枳殼丸中使用枳殼,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行氣導滯,以治療肝氣鬱滯、食積不消等病症。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枳殼善於行氣消脹,橘皮則有助於擴張氣機,使氣機流通,共同達到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之效。
2. 和胃降逆: 橘皮可降逆止嘔,與枳殼配合,可緩解胃氣上逆、胸悶氣短等症狀,有助於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橘皮的芳香氣味也能起到開胃醒脾的作用。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腎二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利水消腫之效。與枳殼、厚朴等藥同用,可加強其瀉下通便、消積導滯之功,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從而疏通腸道,轉運氣機。
二、牽牛子善於治療溼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與枳殼等藥合用,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枳殼善於行氣消積,但單用易傷脾胃。木香與之配伍,可緩解枳殼對脾胃的刺激,並協同其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力更為溫和、順暢。
- 理氣和中: 方中枳殼疏肝理氣,但容易傷及脾胃,木香則能理氣和中,補脾益胃,避免單用枳殼造成的胃氣虛弱,使藥性更趨於平和,提高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 調和藥性: 枳殼性苦寒,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可緩和枳殼的寒性,防止其對脾胃造成傷害,使其藥性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二、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效,可協助枳殼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疏轉枳殼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枳殼則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兩者合用,可瀉熱通便,並助枳殼消積止痛,對於因熱結於腸、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有顯著療效。
二、 引藥下行: 疏轉枳殼丸中其他藥物如枳殼、厚朴等,多偏於行氣消積,而大黃則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腸道,發揮其最佳療效。
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點特性:
1. 促進腸胃蠕動: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其皁苷成分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對於積滯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降低胃酸分泌:皁莢味苦,能抑制胃酸分泌,對於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疏轉枳殼丸中加入皁莢,可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消食化積,並降低胃酸分泌,達到疏肝利膽、消食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疏轉枳殼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外科精義》,主治「癰疽發背,一切熱毒氣,結腫疼痛,腑臟壅滯」。其核心病機為熱毒壅結、氣機阻滯,導致局部腫痛(外發為癰疽)或腑臟不通(內見便秘、脹滿)。目標在於瀉熱毒、通氣滯、消腫結,適用於實熱證為主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瀉熱通腑:
- 大黃(炒):苦寒沉降,瀉熱通便,破積滯,直折熱毒。
- 牽牛子(生炒各半):生者峻下,炒者緩攻,分消熱結與水氣,助大黃通腑瀉毒。
行氣破滯:
- 枳殼(麩炒):理氣寬中,破結消脹,疏解氣機壅塞。
- 青橘皮(去白):辛散苦降,疏肝破氣,輔枳殼解鬱結。
- 木香:辛溫行氣,調中止痛,協調諸藥通滯而不傷正。
化痰散結:
- 皂莢(酒浸取汁):辛咸性烈,化痰開竅,軟堅消腫,針對熱毒膠結之痰瘀。
緩和調中: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大黃、皂莢等峻烈之性,兼解毒。
三、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攻逐與調氣並行:大黃、牽牛子瀉下導滯為主,佐以枳殼、青皮等行氣藥,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氣行則積滯易除。
- 內外兼治:既能通腑泄熱(治內壅),又借皂莢、木香等化痰行氣之力消散外腫,體現外科方劑「內消」思路。
- 峻緩相制:皂莢、牽牛子雖峻,但以麩炒枳殼、炙甘草緩和,減其峻烈而不減功效。
四、推論現代適用方向
此方具瀉熱、通便、消腫之效,可類推用於:
- 實熱型癤腫、蜂窩性組織炎(初期未潰)。
- 腑實熱結伴隨腹脹便秘(如急性腸梗阻偏熱證)。
- 痰氣交阻之胸悶腹痛(需辨證非虛寒者)。
(注:中醫用藥需辨證論治,此分析僅供學術探討。)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3分,木香1分,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皂莢(不至者)3梃(捶碎,以酒1升浸,絹濾,接取汁去滓)。
上除皂莢外,為末,先以皂莢汁,於火上煎成膏,即入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蔥茶送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本方方名,《外科精義》引作「枳殼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疏轉枳殼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3分,木香1分,甘草(炙)1兩,大黃(銼,炒)1兩,皂莢(不蛀者)3梃(捶碎,以酒1升浸,絹濾,挼取汁去滓)。 主治:癰疽發背,一切熱毒氣,結腫疼痛,腑臟壅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