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針牛黃丸

內針牛黃丸

NEI ZHEN NI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大腸經 19%
肝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0%
心經 7%
腎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內針牛黃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痰熱壅盛等症。內針牛黃丸作為一種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方劑,牛黃的加入能夠增強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2. 鎮驚止痙: 牛黃還具有鎮驚止痙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驚癇、抽搐等症。內針牛黃丸亦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等疾病,這些疾病往往伴有驚厥或抽搐的症狀。牛黃的加入可幫助緩解驚厥、抽搐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內針牛黃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牛黃清熱解毒,但性寒,易傷脾胃,木香加入可中和其寒性,並有助於疏肝理氣,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2. 行氣活血:木香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方中牛黃、犀角等藥物清熱解毒,但可能導致血瘀,木香加入可幫助活血化瘀,增強藥效。

內針牛黃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疏肝: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之效。方中加入橘皮,可助牛黃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並能疏肝理氣,使藥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牛黃性寒,而橘皮性溫,二者相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傷脾胃。此外,橘皮還能促進藥物吸收,使藥效更佳。

內針牛黃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化痰止嘔等作用。由於牛黃丸本身性質寒涼,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癲癇等症,加入乾薑可緩解藥性寒涼對脾胃的影響,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陽氣,同時也能增強止嘔效果,防止藥物刺激胃腸道而引起嘔吐。

內針牛黃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火解毒之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止痛的功效。

方中牛黃、雄黃、硃砂等藥物皆屬寒涼,用以清熱解毒,而大黃則可輔助其瀉火通腑,將熱毒從腸道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此外,大黃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藥效。

內針牛黃丸中加入巴豆,是基於其攻毒瀉熱的功效。

巴豆味辛、性熱,有瀉熱通便、消腫散結之效。內針牛黃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高熱驚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巴豆加入其中,可疏散熱毒,瀉熱通便,並促進藥物下行,達到清熱解毒、醒神開竅的作用。

此外,巴豆的毒性較強,因此需經炮製,並嚴格控制用量,方可發揮其攻毒瀉熱之效,而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內針牛黃丸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其藥性具有瀉火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感熱毒、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內針牛黃丸為清熱解毒的經典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皁莢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並輔助其他藥物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內針牛黃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五臟鬱積毒氣所致諸症,包括:

  1. 瘡癰腫毒:適用於一切熱毒壅滯所致的癰疽腫脹、皮膚瘡瘍。
  2. 心腹疼痛:因氣滯、血瘀或積聚引起之胸腹刺痛,尤宜於實熱閉阻之證。
  3. 卒中風涎:風痰上擾、阻塞清竅所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風閉證」。
  4. 驚癇篤疾:痰熱內擾引發之癲癇抽搐,或頑固性痰熱病證。

其特點在於攻逐痰熱、開竅醒神,尤其擅長通過催吐瀉下使風痰毒邪從上下二焦而出,故方後註明「吐瀉涎出立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牛黃

  • 性涼味苦,入心肝經,為清熱解毒、化痰開竅之要藥。
  • 針對「熱毒痰閉」核心病機,清心豁痰,醒神定驚。

2. 臣藥組合

  • 川大黃(大黃):瀉下通腑,導熱毒從大便出,與牛黃協同清熱解毒。
  • 巴豆:辛熱峻下,攻逐冷積痰涎,與大黃形成「寒熱並用」之勢,開通閉塞。
  • 豬牙皂莢:辛鹹性溫,湧吐痰涎,通竅開閉,助痰濕從上焦吐出。
    → 三藥合用,構成「上吐下瀉」之勢,迅速排除體內痰毒。

3. 佐藥調和

  • 木香、青橘皮:理氣行滯,防止大黃、巴豆攻伐太過而氣機逆亂。
  • 乾薑:溫中守護脾胃,既制約牛黃、大黃之寒涼,又助巴豆散寒積。
    → 此設計避免峻下傷正,維持中焦運轉。

4. 配伍特點

  • 寒熱互制:牛黃、大黃性寒,巴豆、乾薑性熱,適合寒熱錯雜之毒邪。
  • 升降並行:皂莢催吐(升)、大黃巴豆瀉下(降),暢通氣機。
  • 攻補兼施:雖以攻邪為主,但佐以理氣溫中之品,緩和峻烈之性。

治療原理推導

本方通過**「開竅—瀉下—理氣」三重機制**:

  1. 開竅醒神:牛黃、皂莢直接化痰開閉,恢復神志。
  2. 排毒通腑:大黃、巴豆使痰熱毒邪從二便排出,解除臟腑壅滯。
  3. 調暢氣機:木香、青皮疏理氣滯,乾薑溫中顧護,避免氣脫。

適用證候特徵

  • 實證為主:脈象沉實或滑數,舌苔厚膩,痰涎壅盛。
  • 急症閉證:如中風痰厥見牙關緊閉、面赤氣粗,或癰疽腫痛劇烈。

此方體現了中醫「逐邪務盡」的治療思想,以峻藥攻邪,配伍嚴謹以趨利避害。

傳統服藥法


牛黃1分,木香1分,青橘皮1分,乾薑1分,川大黃3分,巴豆3分,豬牙皂莢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2丸,冷茶清送下。如卒中風,不省人事,溫酒化5-7丸灌下。吐瀉涎出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癤和癰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內針牛黃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八引《禦醫撮要》。 組成:牛黃1分,木香1分,青橘皮1分,乾薑1分,川大黃3分,巴豆3分,豬牙皂莢半兩。 主治:五藏蘊積毒氣,及一切癰疽腫毒,心腹疼痛;並卒中風涎,昏塞不省人事,及一切驚癇篤疾苦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