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氣丸

小分氣丸

XIAO FEN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6%
脾經 15%
肺經 11%
大腸經 9%
心經 7%
三焦經 5%
小腸經 4%
腎經 4%
膽經 3%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分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止瀉之效。方中以其行氣散結,疏肝理氣,緩解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二、健脾消食: 木香亦能健脾開胃,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小分氣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導滯: 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行氣止痛。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解除積滯,改善胃腸功能。
  2. 降氣止嘔: 檳榔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患者,檳榔能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因此,小分氣丸中加入檳榔,旨在消積導滯、降氣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

小分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行氣: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之功。方中加入橘皮,可助於理氣化痰,解除氣滯,使氣機通暢,達到分消積滯、和胃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化痰: 橘皮性溫燥,可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阻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小分氣丸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化痰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以加強其燥濕化痰之效。

小分氣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川楝子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積之效。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川楝子能起到疏解肝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消積化滯: 川楝子亦能消食積、化滯氣,對於因飲食不節導致的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川楝子能起到消食化積、促進消化的作用。

小分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小分氣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乾薑的溫散作用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2. 行氣止痛:乾薑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胸腹疼痛。小分氣丸中加入乾薑,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行氣活血、止痛止瀉的效果。

小分氣丸中包含莪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莪朮性溫,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方中因氣滯血瘀,導致胸腹脹痛,而莪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有助於解除氣血阻滯,緩解疼痛。
  2. 消積化瘀: 莪朮還有消食積、化瘀血的作用。若因飲食積滯或瘀血阻滯造成胸腹脹滿,莪朮可以促進消化,排除積滯,並化解瘀血,改善症狀。

因此,小分氣丸中加入莪朮,旨在通過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的目的。

小分氣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瀉下通便,消積化滯: 巴豆性峻猛,善於瀉下通便,並能消食積、化痰濁。對於因食積、痰濁阻滯所致的氣機阻滯,可起到瀉下通便、化積開結的作用,使氣機得以暢通。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小分氣丸中包含多種藥物,巴豆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巴豆與其他瀉下藥物配合,可加強瀉下作用;與其他消積藥物配合,可增強消積化滯作用。

總之,小分氣丸中包含巴豆,旨在通過其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由於巴豆性峻猛,使用時需嚴格遵醫囑,避免過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小分氣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小分氣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氣交阻、胸膈滿悶、氣喘咳嗽等症,而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痰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小分氣丸中常與陳皮、生薑等配伍,共同起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半夏在小分氣丸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治療痰氣交阻、胸膈滿悶、氣喘咳嗽等症。

小分氣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腑: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腑的功效,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小分氣丸主治氣滯血瘀,症狀表現為胸悶脅痛,腹部脹滿,噯氣頻頻等,大黃在此方中可清熱解毒,瀉除積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胸悶氣滯等症狀。
  2. 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熱通腑之外,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小分氣丸中的其他藥材,如延胡索、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黃的加入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胸痛、腹部脹滿等症狀。

小分氣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化濕: 雄黃具有較強的解毒作用,能解毒化濕,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濁內阻所致的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等症狀,與小分氣丸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殺蟲止癢: 雄黃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分氣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久積氣塊,宿食不消,胸膈痞悶,痰逆惡心,不思飲食,臍腹刺痛,醋心噎塞」,其核心病機為氣滯、寒凝、食積,病位涉及肝脾胃腸。臨床表現以氣機壅滯(胸膈痞悶、醋心噎塞)、寒濕中阻(痰逆惡心、不思飲食)、瘀積內停(臍腹刺痛、久積氣塊)為主,屬「氣滯寒積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行氣破滯、溫中散寒、健脾消積為原則,藥物配伍如下:

  1. 行氣破滯

    • 青橘皮(青皮):辛溫苦泄,專入肝經,破氣散結,善消頑積氣塊。
    • 沉香:辛香溫通,降氣調中,兼暖腎納氣,治胸膈噎塞、痰逆嘔惡。
    • 蓬莪朮(煨):行氣破血,消積止痛,針對氣滯血瘀之臍腹刺痛。
  2. 溫中散寒

    • 茴香子(小茴香):辛溫芳香,暖肝散寒,理氣和胃,治寒凝腹痛、不思飲食。
    • 胡蘆巴:苦溫,溫腎陽、逐寒濕,輔助化解下焦寒凝氣滯。
    • 補骨脂(炒):補脾腎之陽,助火生土,固本以消陰寒。
  3. 健脾消積

    • 白豆蔻仁:化濕行氣,開胃消痞,針對痰濕中阻之胸悶嘔惡。
    • 酒煮麵糊為丸:酒性溫通助藥力,麵糊健脾護胃,緩和破氣藥之峻性。
    • 丹砂為衣:朱砂鎮心安神,防氣逆擾心,兼引藥入血分。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青皮、莪朮攻逐實邪,補骨脂、胡蘆巴溫補脾腎,破而不傷正。
  • 氣血同調:行氣藥(青皮、沉香)配伍活血藥(莪朮),疏導氣血瘀滯。
  • 三焦並治:上焦(沉香降氣)、中焦(豆蔻化濕)、下焦(茴香、胡蘆巴暖肝腎),層次分明。

四、可能作用機理推測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1. 調節胃腸蠕動(青皮、莪朮)→化解宿食氣滯。
  2. 促進消化液分泌(豆蔻、茴香)→改善食欲不振。
  3. 鎮痛抗炎(沉香、莪朮)→緩解臍腹刺痛。
  4. 溫陽改善代謝(補骨脂、胡蘆巴)→祛除寒濕痰飲。

總結
「小分氣丸」以行氣破結為主,溫中健脾為輔,適用於寒濕氣滯兼夾食積之實證,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辛溫化滯」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胡蘆巴3分,沈香(銼)1兩,補骨脂(炒)半兩,蓬莪朮(煨,銼)1兩,白豆蔻仁半兩,茴香子(舶上者,炒)1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為衣。
每服20丸,食前生薑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分氣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小分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胡蘆巴3分,沉香(銼)1兩,補骨脂(炒)半兩,蓬莪朮(煨,銼)1兩,白豆蔻仁半兩,茴香子(舶上者,炒)1兩。 主治:積聚,心腹脹滿,氣攻刺痛,嘔逆惡心,不思飲食。

小分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木香1兩,檳榔半兩(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楝實半兩(銼,炒),乾薑半兩(炮),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炒),蓬莪朮(醋浸1宿,煨)1兩,巴豆1分(去皮心膜,研出油),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焙),大黃1分(煨,銼),雄黃(研)1兩。 主治:久積氣塊,宿食不消,胸膈痞悶,痰逆惡心,不思飲食,臍腹刺痛,醋心噎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