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枝煎方劑中包含桑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桑枝性寒,味苦,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桑枝亦具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五枝煎方劑中加入桑枝,不僅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舒筋活絡,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五枝煎方中包含槐枝,主要是由於槐枝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枝為豆科植物槐樹的枝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鼻衄等症狀;止血消腫之效則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等。
在五枝煎中,槐枝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與地榆、白茅根等藥材配伍,可加強其止血作用;與金銀花、連翹等藥材配伍,則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五枝煎方劑中的柳枝,主要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柳枝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可涼血止血。
在五枝煎中,柳枝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並可針對一些因熱毒所致的疾病,如發熱、咽痛、口舌生瘡等,發揮良好療效。
五枝煎中加入黑豆,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益氣: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絡之功效。五枝煎常用於治療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腎虛症狀,加入黑豆可增強補腎益氣之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改善患者體質。
- 化瘀止痛:黑豆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五枝煎中常含有活血化瘀的藥材,例如當歸、川芎等,黑豆的加入可增強其化瘀止痛功效,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症狀。
五枝煎方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五枝煎以溫陽散寒為主要功效,而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寒邪入體,陽氣虛衰導致的肢體厥冷、脈微欲絕等症,附子可溫暖陽氣,振奮心陽,使其回歸正軌。
- 助藥力,增強療效:方中其他藥材如五加皮、川芎等,性偏涼,附子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其藥力更易發揮的作用。同時,附子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增強溫陽散寒的療效。
五枝煎中包含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引火歸源之功效。五枝煎以溫陽散寒爲主,肉桂的加入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效,助於改善寒性體質,緩解因寒氣導致的各種症狀。
- 助陽化氣: 五枝煎中常配伍一些補腎壯陽的藥物,而肉桂亦可補腎壯陽,且能促進氣血運行,助陽化氣,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肉桂還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顯著。
五枝煎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平肝熄風之效。五枝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手足麻木、筋骨疼痛等症,天麻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痙攣、麻木等症狀,並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
- 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五枝煎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羌活等,也具有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天麻與之搭配,可起到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等病症。
五枝煎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五枝煎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羌活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羌活除了祛風散寒外,還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五枝煎中常與其他疏風解表藥物配伍,共同發揮解表止痛的作用,緩解風寒表證所致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五枝煎方中包含川牛膝,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 通經活絡,祛風濕: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濕的功效,可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五枝煎治療風濕痺痛、腰膝酸軟等症狀相契合。
- 補益肝腎,強筋骨: 川牛膝可補益肝腎,強筋骨,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符合五枝煎方中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治療目的。
五枝煎方中加入淫羊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壯陽,補益精血: 淫羊藿性溫,味甘辛,入腎、肝經,具有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之效。對於腎陽不足,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精血虧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 祛風濕,通經絡: 淫羊藿亦有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五枝煎方中加入淫羊藿,旨在通過其溫腎壯陽、補益精血,以及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來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五枝煎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五枝煎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因此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升陽舉陷: 川芎能升陽舉陷,即具有提振陽氣、改善氣血運行,使之向上升發的作用。五枝煎常用於治療頭昏腦脹、面色蒼白等氣虛血瘀所致的症狀,川芎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提高陽氣,達到治療目的。
五枝煎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五枝煎方中,當歸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促進血行暢通。
- 滋養氣血: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諸症,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五枝煎方中,當歸可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滋養氣血,增強體質,改善身體狀態。
五枝煎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海桐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炎症反應。同時,其涼血止血作用可有效控制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咯血等。
在五枝煎中,海桐皮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針對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五枝煎方劑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 威靈仙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能有效舒筋活絡,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五枝煎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因此威靈仙的加入可發揮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 威靈仙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風濕痺痛引起的瘀血阻滯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也與五枝煎治療風濕痺痛的病機相符,進一步加強了藥方的療效。
五枝煎中包含安息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通止痛:安息香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通經絡、止痛散寒之功效。五枝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安息香的溫通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安息香亦有解毒消腫之效,能治療瘡瘍腫毒,與五枝煎中其他藥物如威靈仙、防風等配伍,可增強其解毒消腫功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
總之,安息香在五枝煎中發揮溫通止痛、解毒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病症。
五枝煎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枝煎主要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乳香亦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五枝煎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如沒藥、川芎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五枝煎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驅蟲的功效。五枝煎常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痛、噯氣吞酸等症,檳榔可助其消食導滯,通暢氣機,改善胃腸功能。
- 降逆止嘔: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食積上逆、嘔吐不止者,檳榔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因此,五枝煎中加入檳榔,可有效增強其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枝煎」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上述古文內容,「五枝煎」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祛風解毒,舒筋活絡:
多部醫書皆提到「五枝煎」可用於治療「一切風」。《聖濟總錄》提及可治「一切熱毒風」,並用於「柔風肢體緩弱,腹內拘急,不得俯仰」等症狀,顯示本方具有祛除風邪、舒筋活絡的作用。結合方劑組成,桑枝、柳枝均有舒筋活絡、通經脈之效,槐枝能清熱解毒,佐以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作用。
二、 治療風癇、瘛瘲等相關病症:
《聖濟總錄》中亦提及「五枝煎」可治「風癇痰盛瘛瘲,口吐涎沫」,以及「風癇多驚,手足顫掉,身熱瘛瘲」, 可見其有鎮靜安神、止抽搐的作用。方劑中雖無直接鎮靜安神之藥,然綜合考量其可疏風活絡,可間接緩解風邪擾動而引發之相關症狀。
三、 外用可解毒止癢,消腫去污:
《幼科指南》中記載「五枝煎湯」可用於嬰兒洗浴,以「解汙穢」,並「滋潤肌膚,免生胎瘡」。《瘍醫大全》則載「五枝煎濃湯」可坐浴浸洗,以治療皮膚病。此外,《衛濟寶書》中亦有將「五枝煎」作為外敷藥物,以消散惡肉膿水之用。這些記載皆顯示「五枝煎」外用具備解毒止癢、消腫、去污等功效,能有效改善皮膚相關疾病。
四、 輔助治療產後無乳:
《串雅內外編》中記載,使用「萵苣三、五枝煎服」,能有效促進產後乳汁分泌。雖然此處所用為萵苣而非五枝,但此例可見,植物枝條有催乳之用,或可作為「五枝煎」於產後使用的參考。
綜合分析:
「五枝煎」雖以枝條類藥材為主,但其功效並非單一,而是具有多重作用。從古籍記載來看,本方主要針對「風」邪所引起的疾病,兼具內服、外用之效。其治療原理大致可歸納為:
- 疏散風邪: 通過桑枝、槐枝、柳枝等藥材的疏散作用,將體內風邪驅除,改善風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 活血通絡: 藥材的活絡作用能改善經絡氣血運行,緩解肢體拘急、疼痛等不適。
- 解毒消腫: 槐枝等具清熱解毒之效的藥材,能緩解體內熱毒,並有助於消腫。
- 鎮靜安神:透過整體疏風活絡的效用,使因風邪擾動引起的驚厥等狀況得到緩解。
- 外用輔助治療: 外用洗浴或敷貼,可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解毒止癢、消腫去污之效。
綜上所述,「五枝煎」是一首具有多重功效的複方,應用範圍較廣,可內服亦可外用,主要針對風邪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並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花桑枝1斤,槐枝1斤,桃枝1斤,百靈藤枝1斤,柳枝1斤(並細銼),黑豆3升(淨揀,水淘過,曝乾),以上藥於釜中,用水3鬥,煮至1鬥,濾去滓,卻以慢火煎至5升,入後藥: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桂2兩(去皺皮),天麻2兩,羌活1兩,豬脊1兩,牛膝(去苗)1兩,仙靈脾1兩,天蓼木子1兩,芎藭1兩,當歸1兩,海桐皮(銼)1兩,威靈仙1兩,安息香1兩,乳香1兩,檳榔1兩。
上為末,入前煎中,次入白蜜1升,以慢火熬,木蓖攪,不得住手,令稀稠得所,於瓷器中貯。
每服1茶匙,以溫酒調下,空心及晚食前服。
忌生冷、豬、雞、毒滑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枝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桃枝1鬭,柳枝1鬭,桑枝1鬭,夜合枝1鬭,槐枝1鬭(并銼如豆大),大豆1鬭(淘過)。 主治:風癇多驚,手足顫掉,身熱瘈瘲。
五枝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桑枝2升,桃枝2升,槐枝2升,百靈藤枝2升,柳枝2升(細銼),黑豆(洗)3升,防風2兩(去叉),羌活2兩(去蘆頭)。 主治:柔風,肢體緩弱;腹內拘急,不得俯仰。
五枝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花桑枝1斤,槐枝1斤,桃枝1斤,百靈藤枝1斤,柳枝1斤(并細銼),黑豆3升(淨揀,水淘過,曝乾),以上藥于釜中,用水3鬭,煮至1鬭,濾去滓,卻以慢火煎至5升,入後藥: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肉桂2兩(去皺皮),天麻2兩,羌活1兩,豬脊1兩,牛膝(去苗)1兩,仙靈脾1兩,天蓼木子1兩,川芎1兩,當歸1兩,海桐皮(銼)1兩,威靈仙1兩,安息香1兩,乳香1兩,檳榔1兩。 主治:一切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