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丸方劑中加入石決明,是基於其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功效。
蒺藜丸主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肝陽上亢,改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
此外,石決明還具有清肝火、降血壓、鎮靜安神的功效,與蒺藜丸中其他藥材配合,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蒺藜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與蒺藜、延胡索等藥材配合,可緩解肝經氣滯引起的疼痛,如頭風、頭痛、胸脇疼痛等。
- 疏肝解鬱:川芎可疏肝理氣,解鬱散結,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同時,川芎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改善疼痛。
蒺藜丸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蒺藜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白芷能有效驅散風寒,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蒺藜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白芷加入其中,能增強消腫止痛的效果,並促進傷口癒合。
蒺藜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蒺藜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皮膚瘙癢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與蒺藜的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蒺藜偏寒,而防風性溫,兩者配伍,既能增強祛風除濕的效果,又能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加強了蒺藜丸的療效,也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蒺藜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本植物,其中木賊(Equisetum hyemale)為其重要成分。木賊在中醫裡被視為清熱、利尿及散風邪之佳品,其性味甘、苦、平,歸肝、肺經,具有良好的清肝明目、祛風止癢功效。蒺藜丸常應用於治療因肝火上炎或風熱侵襲所導致的眼部疾病,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木賊內含豐富的矽質,能促進組織修復,增強血管壁韌性,對改善眼部微循環有益。此外,其利尿作用亦可輔助排除體內熱毒,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因此,木賊在蒺藜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增強方劑的清熱明目和祛風解毒功能,使該方更適合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或肝火旺盛所致的眼疾。
蒺藜丸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降火消炎。
蒺藜本身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但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症狀,單靠蒺藜不足以完全控制。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可以有效地與蒺藜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例如,若患者出現肝鬱氣滯、熱毒壅盛導致的乳房腫痛,則可使用蒺藜丸,石膏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熱毒,促進炎症消退,使療效更顯著。
蒺藜丸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固精止遺:覆盆子味甘酸,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蒺藜丸主治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滑精等症狀,覆盆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補腎固精功效,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症狀。
- 滋陰養血,潤燥止渴:覆盆子亦可滋陰養血,潤燥止渴。蒺藜丸中可能還包含一些燥性較重的藥材,覆盆子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藥性,滋陰養血的作用,使方劑更為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蒺藜丸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楮實這一藥材,有其深遠的醫學考量。根據中醫理論,楮實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明目、利尿之效。在蒺藜丸中加入楮實,主要是利用其滋陰補腎的作用,以應對因肝腎陰虛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視力減退、腰膝酸軟等。此外,楮實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內熱過盛引起的頭暈耳鳴也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在整體療效上,楮實與蒺藜丸中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平肝熄風、滋養肝腎的目的,適合於治療由肝腎陰虛引起的眼疾、頭痛、眩暈等病症,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蒺藜丸中加入蟬蛻,主要是為了疏風止痙。
蟬蛻性味甘、涼,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解痙止搐之效。蒺藜丸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而蟬蛻則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痙止搐,與蒺藜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疏風止痙之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蒺藜丸中包含蔓荊子,是基於其疏風散熱、清肝明目之效。
蔓荊子性味辛涼,歸肝、脾經。其功效為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
蒺藜丸主要治療肝腎不足,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蔓荊子可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配合蒺藜、菊花等藥材,可起到清熱明目,平肝熄風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蒺藜丸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蒺藜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而車前子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輕腎臟負擔,促進代謝,進而改善肝腎功能,協同蒺藜丸的療效。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可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因肝腎虧虛引起的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同時,車前子還能抗炎消腫,配合蒺藜丸的清熱解毒作用,起到協同效果,促進疾病康復。
蒺藜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考慮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之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止痛之功效。蒺藜丸主治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早泄、小便頻數等症。而細辛可以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狀,同時也可通竅止痛,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細辛的加入,可以與蒺藜等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溫陽補腎、通竅止痛的功效,進一步增強蒺藜丸的療效。
蒺藜丸方劑中,加入菊花,主要是因其 清熱解毒、平肝明目 的功效。
蒺藜性寒,擅長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但容易寒涼傷脾胃。菊花同樣性寒,但其 清熱降火、疏風散熱 的特性,能與蒺藜相輔相成,協同 解肝鬱熱,避免單用蒺藜的寒涼之弊。同時,菊花也能 明目清肝,與蒺藜共同 改善肝鬱氣滯導致的頭昏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蒺藜丸中加入旋覆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 旋覆花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蒺藜丸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頭暈目眩、嘔吐等症,旋覆花可降逆氣,止嘔吐,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
- 疏肝解鬱: 旋覆花兼具疏肝解鬱之效,可協助解除肝鬱氣滯,進一步緩解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旋覆花在蒺藜丸中,不僅可緩解嘔吐,更能疏肝解鬱,協同其他藥物,提升整體療效。
蒺藜丸中加入密蒙花,主要是因為密蒙花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與蒺藜丸主治的肝經風熱、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相契合。
密蒙花味甘苦,性涼,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消除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與蒺藜的疏肝解鬱、平肝熄風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肝經風熱、目疾的效果。
蒺藜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 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蒺藜丸本身以蒺藜為君藥,主治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而龍膽草的加入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改善肝火上炎、濕熱內蘊等病症。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龍膽草與蒺藜藥性相輔相成,可相互增強藥效。龍膽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蒺藜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而傷陰;而蒺藜的補肝腎之效可輔助龍膽草的清熱解毒,達到治標兼治本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蒺藜丸」
- 石決明:平肝息風、清肝明目、利水消腫。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木賊:散風熱、發汗解表、退翳、止血、透疹。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覆盆子:收斂、固澀、補益肝腎。
- 楮實:利水滲濕、健脾胃、清熱利尿、補氣、強筋骨、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
- 蟬蛻: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
- 蔓荊子: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
- 車前子: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旋覆花: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
- 密蒙花: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利尿消腫。
- 龍膽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
主治功效: 障翳:泛指影響視力的眼病,包括角膜混濁、白內障、青光眼等,皆可導致視力下降、視野狹窄、顏色辨識困難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蒺藜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散風熱、發汗解表、退翳、止血、透疹、利水滲濕、健脾胃、清熱利尿、補氣、強筋骨、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等功效。可治療障翳,包括角膜混濁、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有效改善視力。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1分,乾地黃1分,鹿茸(炙)10分,白斂8分,磁石10分(研),礬石(煉)10分,鐵精5分,桂心5分,續斷5分,巴戟天8分,芍藥8分,玄參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牛膝8分,寄生8分,澤瀉7分,射乾8分,蓯蓉10分,海藻8分(如發者)。
上為細末,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漸增至20-30丸,飲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丸, 出處:《急救仙方》卷三。 組成:石決明、川芎、白芷、防風、木賊、石膏、覆盆子、楮實(去殼,用米)、蟬蛻、蔓荊子、青箱子、車前子、細辛、菊花、旋覆花、蜜蒙花、龍膽草各等分。 主治:退諸障膜。主治:障翳。
蒺藜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蒺藜子1兩,大黃1兩,敗醬1分,桂心3分,人參3分,附子3分,薏苡仁3分,黃連3分,黃耆3分,雞骨3分,當歸3分,枳實3分,芍藥3分,通草3分。 主治:除熱。主治:婦人乳腫痛。
蒺藜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秦艽1兩(去苗),羌活半兩,苦參半兩(銼),黃芩半兩,赤茯苓1兩,細辛半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烏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 主治:風瘙癢,生(疒咅)(疒畾)。
蒺藜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古今錄驗》。 組成:蒺藜子1分,乾地黃1分,鹿茸(炙)10分,白斂8分,磁石10分(研),礬石(煉)10分,鐵精5分,桂心5分,續斷5分,巴戟天8分,芍藥8分,玄參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牛膝8分,寄生8分,澤瀉7分,射乾8分,蓯蓉10分,海藻8分(如發者)。 主治:(疒頹)疝。
蒺藜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哈爾濱方)。 組成:桔梗7兩,蒺藜7兩,木賊7兩,羌活7兩,蟬蛻7兩,薄荷7兩,防風7兩,草決7兩,覆盆子7兩,當歸7兩,川芎7兩,白芍7兩,生地7兩,白芷7兩。 主治:平肝明目,退翳清熱。主治:肝旺腎虛,目生障翳,視物昏花,迎風流淚,羞明畏光,雀目青盲;瘀火上灼,目赤焮腫,胬肉脹痛,熱淚不止;白膜遮睛,血絲貫瞳,眼泡浮腫,瞳仁散大。
蒺藜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海藻(浸洗,去鹹)1兩,澤瀉1兩,茴香(炒)1兩半,桂心2兩,木通2兩,牛膝(銼,酒浸)2兩,五味子2兩,木香(煨)2兩,檳榔2兩,茯神(去木)3兩,人參3兩,遠志(水浸,去心,薑汁炒)3兩,川楝(去皮核,麸炒)4兩,桃仁(去皮尖,炒,别研)4兩,赤芍藥4兩,續斷4兩,山茱萸4兩,蓯蓉(酒浸)4兩,青皮4兩。 主治:囊核堅大,行動艱辛,發作牽連偏墜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