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濟湯

JI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救偏瑣言》卷十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4%
肝經 14%
心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膽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既濟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既濟湯主治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等症,而荊芥可解表散寒,驅散體內風熱,促進疹出,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2. 宣肺止咳:荊芥能宣肺止咳,對於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等症有良好療效。既濟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宣肺止咳之效。

既濟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既濟湯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麻黃可發散風寒,使體表之邪氣得宣發外出,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2. 宣肺通竅:麻黃能宣肺通竅,利氣行水,對於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不通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既濟湯中的麻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宣肺通竅的效果,使氣道通暢,痰液易於咳出。

既濟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肌發表: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升陽透疹、生津止渴之功效。既濟湯為解表劑,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葛根的解肌發表作用可以疏散風寒,緩解發熱惡寒等症狀。

2. 宣通經絡: 葛根能宣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通,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肢體痠痛。既濟湯中葛根的宣通經絡作用,有助於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

既濟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瀉火止渴的功效。既濟湯主治外感熱病,症見發熱、口渴、脈數等,石膏可以清熱解表,緩解發熱症狀。
  2. 清熱解毒: 石膏還可以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也有良好的療效。既濟湯中加入石膏,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促進疾病的康復。

既濟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能清心火、瀉胃火、除膽火,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痛泛酸、腹痛泄瀉等熱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既濟湯由黃連、黃芩、梔子、甘草等藥物組成,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黃連在方中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既濟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既濟湯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能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使熱結得以消除,便祕得以緩解。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既濟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既濟湯中加入蟬蛻,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方中因病症多伴有發熱、咽痛、皮膚瘙癢等症狀,蟬蛻可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

二、疏散風熱:蟬蛻能疏散風熱,有助於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既濟湯主治外感風熱,蟬蛻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疏散風熱的功效。

總之,蟬蛻在既濟湯中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的目的。

既濟湯中包含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牛蒡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牛蒡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牛蒡還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的功效,可以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在既濟湯中,牛蒡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有效地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緩解感冒症狀。

總體而言,牛蒡在既濟湯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風熱感冒等症狀。

主治功效


既濟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見「既濟湯」並非單一方劑,其組成與應用在不同醫家手中略有差異,但核心理念皆為調和陰陽、滋陰潛陽,以應對陰陽失調所致的各種病症。

1. 《嬰兒論》的應用:

「身熱發作。氣血消爍。若煩渴。真熱假熱。俱既濟湯主之。」

此處的既濟湯由生地黃與黃連組成,主要針對發熱、氣血耗損,以及煩渴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生地黃滋陰清熱,黃連清熱燥濕。此組方針對陰虛內熱,或真熱假熱的證候,以清熱滋陰的方式,使陰陽恢復平衡,緩解發熱和煩渴。

2. 《瘍醫大全》的應用:

活絡流氣飲(一名和中既濟湯。)」

《瘍醫大全》將活絡流氣飲稱為和中既濟湯,此方組成藥物眾多,包括黨參、白朮、陳皮、枳實、甘草、柴胡、半夏、茯苓、澤瀉、白芍、升麻、乾薑、木瓜、麥冬、川芎、紅棗、薄荷、藿香、生薑等,其功效為:補益氣血、調和脾胃、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氣血虛弱、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嘔吐泄瀉、虛勞咳嗽、氣喘乏力、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此處的「既濟」顯然取「調和」之意,方劑組成相對複雜,主要針對氣血虛弱,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諸多症狀。

3. 《奇效良方》的應用:

「治霍亂後,虛煩不得眠。」

《奇效良方》提到既濟湯可用於治療霍亂後虛煩不得眠。此處未明確指出具體組成,推測應是指簡化的既濟湯。針對霍亂後陰液虧虛,導致的虛煩不眠,應用既濟湯的滋陰清熱之功以緩解。

4. 《四診抉微》的應用:

「若雜證上熱下寒,既濟湯;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

此處的既濟湯用於治療上熱下寒之證,說明既濟湯的治療思路可以應對寒熱錯雜之證。既濟解毒湯則針對上熱下寒兼大便秘結,說明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加減。

5. 《雜病心法要訣》的應用:

「坎離既濟湯,治夢而後遺,火強久曠者,即生地、黃柏、知母也。」

這裡的坎離既濟湯由生地黃、黃柏、知母組成,主要針對夢遺、火強久曠等症狀。治療原理是:生地黃滋陰,黃柏、知母清熱瀉火。此方針對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的夢遺,通過滋陰降火達到平衡。

6. 《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應用:

「治大病後陰陽不相維繫。陽欲上脫,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竄,或心中搖搖如懸旌;陰欲下脫,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瀉。一切陰陽兩虛,上熱下涼之證。」

張錫純提出的既濟湯,以大熟地、萸肉、生山藥、生龍骨、生牡蠣、茯苓、生杭芍、烏附子組成,主要治療大病後陰陽不相維繫,出現陰陽兩虛、上熱下涼的危重證候。方中熟地、山藥滋補真陰,附子溫補元陽,萸肉、龍骨、牡蠣收斂固澀,芍藥則有苦降之性,可引浮陽下潛。此方旨在通過峻補陰液,溫補陽氣,並佐以收斂之品,使陰陽交濟,上下相維。

7. 其他文獻中的應用:

  • 《續名醫類案》:既濟湯用於積熱導致鼻衄,說明其清熱導下之功。
  • 《古今醫案按》:既濟湯與白虎湯、天水散等合用,治療暑邪傷陰、脈虛身熱。
  • 《先哲醫話》:既濟湯用於少陰病輕證,上焦津液乾枯,脈浮數無根,與白虎湯證相鑑別。
  • 《雜病廣要》:既濟湯用於霍亂後虛煩不眠,與《奇效良方》用法類似;亦用於治療熱盛迫血上行
  • 《瘴瘧指南》:既濟湯用於瘴瘧熱盛、煩渴飲水不止

總結:

綜上所述,既濟湯並非固定方劑,其核心治療思想為滋陰潛陽、調和陰陽。不同的醫家根據不同的病機,選用不同的藥物組成既濟湯。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發熱、煩渴、虛勞、失眠、霍亂後遺症、陰陽兩虛、上熱下寒、出血等各種病症。但其主治的核心是圍繞陰陽失調,通過滋陰、潛陽、清熱、溫陽、收斂等方法,使陰陽恢復平衡。

傳統服藥法


大熟地1兩,萸肉1兩(去淨核),生山藥6錢,生龍骨6錢(搗細),生牡蠣6錢(搗細),茯苓3錢,生杭芍3錢,烏附子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出痘,火毒太盛,時值隆冬而閉塞者。若小兒出痘,火毒不盛,或時值非隆冬,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行房無法排出精液氣喘霍亂排尿困難遺精細菌性食物中毒腎絲球腎炎睡眠障礙胃腸脹氣腹瀉頻尿全身性水腫身體容易出汗心情煩燥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既濟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子3-5分。 主治:上熱下寒。

既濟湯,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人參1錢,甘草3分,竹茹2錢,麥門冬2錢,半夏2錢,粳米2錢。 主治:霍亂,虛煩不得眠。

既濟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半夏半兩,麥門冬1兩,甘草4錢,人參4錢,竹葉5片,熟附。 主治:下利發熱者。霍亂後虛煩不得眠。

既濟湯, 出處:《救偏瑣言》卷十。 組成:荊芥穗、麻黃(去根,蜜炒將黑,地上出火氣)、乾葛根、石膏、川黃連、大黃、蟬蛻、牛蒡。 主治:小兒出痘,火毒太盛,時值隆冬而閉塞者。

既濟湯, 出處:《醫醇賸義》卷四。 組成:當歸2錢,肉桂5分,沉香5分,廣皮1錢,澤瀉1錢5分,牛膝2錢,瞿麥2錢,車前2錢,苡仁4錢,葵花子4錢(炒,研,同煎)。 主治:理氣行水。主治:寒氣上逆,水氣窒塞不通,以致膀胱脹,少腹滿而小便癃。

既濟湯, 出處:《袁中參西》上冊。 組成:大熟地1兩,萸肉1兩(去淨核),生山藥6錢,生龍骨6錢(搗細),生牡蠣6錢(搗細),茯苓3錢,生杭芍3錢,烏附子1錢。 主治:大病後陰陽不相維繫,陽欲上脫,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竄,或心中搖搖如懸旌;陰欲下脫,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瀉。一切陰陽兩虛,上熱下涼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