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濁飲

BIAN ZHUO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碥》卷七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8%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腎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便濁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腎經。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協助排除體內濕濁,改善因濕濁停滯導致的便溏、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茯苓亦有助於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濁的排除。此外,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因濕濁困脾而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因此,茯苓在便濁飲中發揮著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濁停滯所導致的諸多病症。

便濁飲中使用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便濁症多因濕濁內阻,脾胃氣虛所致,半夏可燥濕化痰,消解濕濁,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便濁的目的。
  2. 降逆止嘔:半夏兼具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濕濁上逆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便濁症常伴有嘔吐、腹脹等症狀,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緩解患者的不適,改善症狀。

便濁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便濁飲中可能含有性質較烈或偏寒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2. 緩解症狀: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解口乾、津液不足等作用。便濁飲用於治療便溏、小便不利、口乾舌燥等症狀,甘草可以緩解這些伴隨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促進疾病康復。

便濁飲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味甘淡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有效祛除體內水濕,使小便通暢,減少濁質的產生。
  2. 清熱解毒: 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下焦濕熱,減少因熱毒而引發的濁質。

因此,澤瀉在便濁飲中可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改善濁質分泌,使小便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便濁飲中包含車前草,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利、濁如米泔水的症狀;其清熱解毒功效能消解尿路感染所致的炎症,緩解疼痛。

因此,車前草在便濁飲中,可起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幫助改善便濁的症狀。

便濁飲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川牛膝性寒,味苦、甘,入肝、腎經。其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熱下注引起的尿道澀痛、小便不利、尿液混濁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對於因血瘀阻滯引起的尿路不通、小便不暢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其引藥下行的特性,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焦,加強治療效果。

便濁飲方劑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萆薢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下焦濕阻導致的便濁、小便不利等症狀,萆薢能有效改善。
  2. 通淋止痛: 萆薢還能通淋止痛,對於因溼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急、小便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萆薢作爲便濁飲方劑的重要組成成分,能有效改善濕熱所致的便濁、小便不利等症狀,起到利水滲濕、通淋止痛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便濁飲」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分析

根據《醫碥》何夢瑤的記載,便濁的病機主要源於「胃中濕熱下流」。當濕熱傷及氣分,則會出現白濁,即所謂的「膏淋」。而「便濁飲」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若濕熱傷及血分,則會出現赤濁,即「血淋」,嚴重者甚至會形成尿血,此類情況則需參考淋證及溲血相關的治療方法。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便濁飲」的組成包括:白茯苓、半夏、甘草梢、澤瀉、車前、土牛膝、萆薢。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利濕清熱,疏導下行:
    • 澤瀉、車前、萆薢: 這三味藥均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澤瀉擅長利尿通淋,可導濕熱下行;車前能利尿排石,且可清肝明目,兼顧濕熱對肝的影響;萆薢則長於利濕去濁,加強祛濕之功。三藥合用,可將體內濕熱從小便排出。
  2. 健脾化濕,運化水液:
    • 白茯苓: 茯苓可健脾利水,通過增強脾的運化功能,減少濕邪的產生。其安神之效,亦可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煩躁不安。
    • 半夏: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可化解脾胃的濕濁,恢復脾胃的正常運轉。
  3. 活血通絡,調和氣血:
    • 川牛膝: 此處應指土牛膝,其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同時兼有補益肝腎之功,可改善因濕熱瘀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
  4.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梢: 甘草梢可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刺激性,且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下注引起的疼痛不適。

綜上所述,「便濁飲」通過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活血通絡等多重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改善濕熱下注所致的膏淋(白濁)之目的。此方劑組方嚴謹,配伍巧妙,可有效針對濕熱下流、傷於氣分的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半夏、甘草梢、澤瀉、車前、土牛膝、萆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服用後應注意多喝水,以免引起脫水。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膀胱炎尿中挾有膿液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多痰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便濁飲, 出處:《醫碥》卷七。 組成:白茯苓、半夏、甘草梢、澤瀉、車前、土牛膝、萆薢。 主治:胃中濕熱下流,傷於氣分,而發膏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