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小澤瀉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滲濕利水: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方中以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濕藥為主,茯苓則輔助其利水滲濕,並可健脾,防止利水過度傷脾。
2. 和中健脾: 茯苓具有健脾和中之效,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防止利水藥傷脾胃。方中澤瀉、豬苓等利水藥性偏寒,茯苓的加入可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
茯苓小澤瀉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效。茯苓小澤瀉湯以茯苓、澤瀉等藥材組成,旨在利水滲濕,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等症。
- 配伍相宜:澤瀉與茯苓相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助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利水滲濕之效更佳。同時,澤瀉的利水作用能配合茯苓的健脾作用,共同達到祛濕和脾的效果。
茯苓小澤瀉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該方以茯苓、澤瀉利水滲溼,但容易傷津,而半夏能燥溼化痰,防止水溼停滯轉化爲痰飲,同時協同茯苓、澤瀉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方中澤瀉、茯苓利水滲溼,容易導致脾胃氣虛,出現噁心嘔吐等症。半夏能降逆止嘔,防止水溼停滯導致脾胃升降失調,起到穩定脾胃、緩解噁心嘔吐的作用。
茯苓小澤瀉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停滯、脾腎兩虛所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此方中包含了茯苓、小澤瀉等利水消腫的藥材,而加入桂枝則是出於調和人體氣血循環及助陽化氣的目的。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對於寒邪束表或表虛自汗有良好療效。在茯苓小澤瀉湯中,桂枝能夠溫通膀胱,促進氣機流通,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利尿作用,同時也能溫煦脾腎,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桂枝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解決水濕問題,還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患者得到全面性的改善。
茯苓小澤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茯苓和小澤瀉皆屬性偏寒,甘草性甘溫,加入甘草可緩解茯苓和小澤瀉的寒涼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增強茯苓和小澤瀉的利水消腫功效,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茯苓小澤瀉湯,由茯苓、澤瀉、半夏、桂枝、甘草組成,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澤瀉能通行小便,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茯苓小澤瀉湯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胃裡氣機逆亂上行,頭昏目眩,感到口渴,並伴有嘔吐的症狀。茯苓可以健脾胃,補血,安神。澤瀉可以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茯苓小澤瀉湯的使用方法是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至沸騰後,再轉小火煎煮30分鐘,即可服用。茯苓小澤瀉湯的使用禁忌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茯苓小澤瀉湯的副作用是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茯苓小澤瀉湯的配伍禁忌是不可與烏頭、附子、甘遂、大戟等藥材同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澤瀉4兩,半夏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上藥以水1鬥,煮取2升半。去滓,服8合,日3次。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緩解胃反、吐而渴的功效,但不宜用於其他疾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小澤瀉湯, 出處:《外台》卷八引《集驗方》。 組成:茯苓4兩,澤瀉4兩,半夏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 主治:胃反,吐而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