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靈丸
SHENG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2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靈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聖靈丸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利,達到清熱利濕之效。
- 健脾益氣:豬苓亦具健脾益氣之功,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進一步促進利水滲濕效果。聖靈丸中常配伍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豬苓的健脾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達到整體協同作用。
聖靈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破血消癥: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功效。聖靈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血瘀經閉、痛經、癥瘕等,三稜能有效化解瘀血,使經絡暢通,緩解疼痛。
二、健脾消積:三稜亦具健脾消積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化積,改善飲食不消、腹脹等症狀。聖靈丸常配伍其他健脾藥材,共同調理脾胃功能,提高藥效。
聖靈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是為了其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
青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肝經。其苦能燥濕,辛能行氣,溫能散寒,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健脾消食。
在聖靈丸中,青皮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幫助緩解因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起到行氣解鬱、和胃消食的作用,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聖靈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其利水滲濕作用能協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減輕水腫及濕氣困阻之症狀。茯苓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此外,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可緩解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因此,在聖靈丸中加入茯苓,能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聖靈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方劑中若有脾虛證,白朮可提升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
此外,白朮還能燥濕利水,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等病症。若方劑主治病症涉及濕邪困阻,白朮的加入可助藥力達病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聖靈丸方劑中加入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大麥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效。其含有豐富的澱粉酶,有助於消化澱粉類食物,緩解脾胃虛弱、食積不消等症狀。
-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大麥性寒,亦具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並清熱解毒,緩解濕熱之症。
因此,聖靈丸方劑中加入大麥,旨在通過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等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聖靈丸方劑中添加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聖靈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 和胃降逆: 生薑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可幫助胃氣下降,緩解因寒邪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聖靈丸中加入生薑,可以增強其和胃降逆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聖靈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之效。
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其瀉下作用強,能清熱解毒,通便排毒,對於熱毒壅滯、便祕腹脹、濕熱黃疸等病症具有較好療效。
然而,黑牽牛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其劑量需嚴格控制,且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服用造成腹痛、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
聖靈丸中包含澤瀉,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並清泄膀胱濕熱,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聖靈丸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濕毒下注等病症。澤瀉加入其中,可以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聖靈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聖靈丸主治「水腫」,並針對不同水腫證型調整用法:
- 晨起面目四肢腫:屬氣滯水停,宜疏利三焦,以桑白皮湯送服,取其宣肺行水之效。
- 腹腫為主:
- 脾胃氣蠱(腹色黑):多因脾虛濕困,氣血瘀滯。
- 蠱氣(腹黃見青筋):屬肝鬱克脾,水濕內聚,兼血絡瘀阻。
二者均以木通湯送服,通利血脈、導濕下行。
此方尤重「消水氣」,通過行氣、利水、健脾三法,治理水濕停聚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利水滲濕為主
- 木豬苓、澤瀉、茯苓:直達下焦,利水滲濕,導濕從小便出。
- 黑牽牛(炒黃色):瀉下逐水,通利二便,針對水濕壅盛之實證。
2. 行氣破瘀輔助
- 京三稜、青皮:破血行氣,消積化瘀,治氣滯血瘀所致之腹脹(如蠱氣)。
- 川白薑(乾薑):溫中化飲,助氣化以行水濕。
3. 健脾消積固本
- 白朮、麥櫱(麥芽):健脾燥濕,消食導滯,從源頭減少水濕生成。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利水行氣為先,佐以健脾溫中,防祛邪傷正。
- 標本同治:既用牽牛、豬苓急去其水(治標),又以白朮、茯苓健運脾胃(治本)。
治療原理:
水腫成因於「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司,此方側重調理中下焦:
- 氣行則水行:青皮、三棱破氣滯,助水道疏通。
- 溫通化濕:乾薑溫陽,協同利水藥增強氣化。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或防峻藥(如牽牛)擾動心神。
加減與用藥思路
- 桑白皮湯送服:針對肺氣不宣之水腫,提壺揭蓋,加強宣肺利水。
- 木通湯送服:用於腹腫,木通通利血脈,導濕熱下行,契合「蠱氣」病機。
此方組合體現「逐水不傷脾,行氣不耗血」的古代製方智慧,適用於水濕偏實、兼見氣滯或輕度瘀血之水腫證。
傳統服藥法
木豬苓(去烏皮)1兩,京三稜(去皮)1兩,青皮(去瓤)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朮1兩,麥櫱1兩,川白薑3錢,黑牽牛半兩(炒黃色),澤瀉1兩。
消水氣。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如早晨面上並眼胞上有氣,已時四肢皆腫,煎桑白皮湯,臨臥送下15丸;如頭面腳手不腫,只腹腫,當分二氣證候,腹帶黑色,名脾胃氣蠱,若腹黃色,肚上青筋見,名蠱氣,煎用木通湯,食後
忌鹽、醬、面、糯米、蝦蟹、無鱗魚、花雞、鴨、牛、羊、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時,應注意適量,並密切觀察身體狀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靈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木豬苓(去烏皮)1兩,京三棱(去皮)1兩,青皮(去瓤)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朮1兩,麥糵1兩,川白薑3錢,黑牽牛半兩(炒黃色),澤瀉1兩。 主治:消水氣。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