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葛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暑:葛花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之效。對於因熱邪上擾所致的頭昏腦脹、口渴煩躁等症狀,葛花能起到清熱降火、緩解不適的作用。
- 平肝熄風:葛花還具有平肝熄風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肢體麻木等症狀。清熱平肝湯中加入葛花,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口苦咽乾、失眠多夢等症狀,黃芩能清熱瀉火,平肝熄風,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黃芩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皮膚濕疹、瘡瘍等症狀也有幫助。因此,清熱平肝湯中加入黃芩,可有效地清熱平肝,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梔子,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可清泄肝膽實火,降肝火,平肝陽。
當肝火上炎,導致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時,梔子可清熱降火,平息肝陽,緩解這些症狀。此外,梔子亦可涼血解毒,對於肝火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清熱平肝湯」方劑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健脾,和胃降逆: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肝火上炎常伴隨消化不良、胃氣上逆等症狀,麥芽可促進消化,緩解胃部不適,為清熱平肝提供良好的基礎。
- 疏肝解鬱,調和肝脾: 麥芽還能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肝氣疏泄,從而達到平肝的效果。同時,麥芽可調和肝脾,使肝脾協調運作,更好地發揮清熱平肝的功效。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清熱解毒: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肝火上炎引發的目赤腫痛、頭昏目眩等症狀,車前子能清熱利濕,促進體內濕熱排出,達到清肝明目之效。
- 清熱降火,平肝熄風:車前子兼具清熱降火之效,能緩解肝火亢盛所致的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其平肝熄風作用,可以改善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平肝熄風之效。
因此,清熱平肝湯中加入車前子,可以有效地清熱平肝、利水滲濕,達到治療肝火上炎之症的功效。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神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增強清熱瀉火之效: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和胃止嘔。與其他清熱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並緩解因熱邪上擾所致的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
- 緩解肝氣鬱結: 神麴可健脾胃,而脾胃健旺則可促進肝氣的疏泄,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此外,神麴還能調節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達到平肝的作用。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鱉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鱉甲味甘鹹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對於肝經熱盛、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鱉甲能有效清熱平肝,緩解症狀。
- 滋陰軟堅:鱉甲還具有滋陰軟堅的功效,能夠滋養肝陰,軟化肝硬化、肝腫大等病變,輔助治療肝病。
因此,清熱平肝湯中加入鱉甲,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平肝、滋陰軟堅的功效,有效治療肝經熱盛、肝陽上亢等病症。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活血,緩解肝鬱氣滯: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能改善肝臟氣血運行,緩解肝鬱氣滯引起的頭痛、眩暈、胸悶等症狀。
- 滋陰養肝,協調陰陽:當歸性味甘溫,入心、肝、脾經,能滋陰養肝,調節肝陰虛火,與其他清熱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平肝、滋陰養血的功效。
因此,清熱平肝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清熱平肝,更能滋陰養血,改善肝臟功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陽上亢: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柔肝止痛、養血斂陰的作用。肝陽上亢會導致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等症狀,白芍可通過滋陰降火,平抑肝陽,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症狀。
- 調和營衛:白芍可養血和營,而清熱平肝湯中其他藥材多屬清熱解毒之品,容易耗損氣血。白芍可起到調和氣血,防止藥性過寒,避免損傷正氣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達到清熱平肝的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可有效降低肝火,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
- 疏肝解鬱:茵陳蒿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可調節肝氣鬱結,緩解肝氣不舒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易怒等症狀,有助於平肝降火。
總而言之,茵陳蒿的清熱利濕、疏肝解鬱作用,在清熱平肝湯中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平肝、疏肝解鬱的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瀉火通淋: 滑石性寒滑利,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瀉火通淋,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尿赤澀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 滑石與清熱平肝湯中其他藥材如柴胡、黃芩、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熱平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解毒的功效。清熱平肝湯中常有較為寒涼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性,避免傷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與清熱平肝湯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熱平肝的效果。例如,甘草可增強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以及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
主治功效
清熱平肝湯 主治功效分析
緣起與古籍考證
《羅氏會約醫鏡》中記載之「清熱平肝湯」,雖與題目所示之方劑組成略有不同,但其立意皆為清熱平肝,故可藉其古文記載,深入探討此類方劑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古籍中,此方被用於治療「急驚一切實症」,可見其針對肝火亢盛、痰熱壅盛等實證有顯著療效。
組成藥理與功效分析
原文所載之清熱平肝湯,其藥物組成主要包含以下數個面向: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 龍膽草、黃連、黃柏:苦寒之性,能清肝膽實火,解熱毒。
- 鉤藤、殭蠶:熄風止痙,平肝潛陽。鉤藤善平肝風,而殭蠶則能化痰開竅,熄風止痙。
- 化痰開竅:
- 法半夏、膽南星:燥濕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膽南星較半夏更具清熱化痰之力。
- 天竺黃、牛黃:清熱解毒,化痰開竅,尤善治熱痰。
- 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
- 清利濕熱:
- 淮木通: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引熱下行。
- 海石: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 鎮靜安神:
- 硃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適用於心火亢盛之證。
- 琥珀:安神定驚,活血散瘀,具鎮靜作用。
- 開竅醒神:
- 麝香、冰片: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促使藥效迅速發揮。
- 其他佐藥
- 全蠍: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能加強平肝熄風之效。
綜合而言,此方之組成多為苦寒清熱之品,搭配化痰、開竅、安神之藥,旨在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化痰開竅,從而達到治療急驚實證之目的。根據病情的不同,可加減運用,如火盛者可加黃連、黃柏、大黃等清熱瀉火藥;痰盛者則可加膽星、天竺黃、牛黃等化痰開竅藥。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與藥理分析來看,清熱平肝湯之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針對肝火亢盛: 肝火上炎乃急驚實證常見之病機,故方中多用苦寒藥物,如龍膽草、黃連等,以清瀉肝火,使火邪得以下降,症狀得以緩解。
- 消除痰熱壅盛: 痰熱互結亦為急驚之重要原因,故方中配伍法半夏、膽南星等,以化痰散結,使痰邪得以清除,經絡得以暢通。
- 平肝熄風止痙: 肝火內動,易生風,故用鉤藤、殭蠶等平肝熄風之藥,以緩解痙攣抽搐之症狀。
- 鎮靜安神開竅: 急驚發作往往伴隨神志不清,故佐以硃砂、麝香等,以鎮靜安神,開竅醒神。
總結
總而言之,清熱平肝湯之治療目標在於清肝瀉火、化痰開竅、平肝熄風,其組方嚴謹,配伍合理,能有效緩解急驚實證所引起之症狀。然而,需注意的是,此為針對實證之治療方劑,若屬於虛證或陰虛者,則不宜使用。臨牀應用時,應詳細辨證,根據患者之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方可達到最佳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平肝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葛花5錢,黃芩3錢,梔子4錢,麥芽3錢(炒),車前子3錢(外包),神曲3錢(炒),鱉甲3錢,當歸3錢,白芍3錢,茵陳8錢,西滑石3錢,甘草1錢。 主治:目睛通黃症(黃疸性肝炎眼部症狀)。兩眼不疼不紅,目珠變黃色,視力稍減。
清熱平肝湯, 出處:《中醫原著選讀》引關幼波方。 組成:茵陳5錢,醋柴胡3錢,酒膽草3錢,小薊5錢,赤芍4錢,丹皮4錢,石見穿5錢,白礬1錢,鬱金3錢,澤蘭1錢半。 主治:清熱平肝,涼血解毒。主治:肝膽濕熱型:多見於遷延性慢性肝炎、脂肪肝或合併膽道感染,谷丙轉氨酶長期不降或膽固醇增高者。症見口乾口苦,兩脅持續作痛,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身體日見增胖,胃腹作脹,有時煩躁,脈弦滑,舌苔白膩或黃厚,舌質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