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藻湯
DA HAI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海藻湯方劑中包含海藻,主要原因有二:
- 消痰散結: 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瘀之效。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瘰癧、癭瘤、甲狀腺腫大等症,海藻可有效化解痰濕,軟堅散結,改善症狀。
- 清熱解毒: 海藻性寒,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因此,大海藻湯中加入海藻,可以發揮其消痰散結、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海藻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以及其他與水腫相關的疾病。在其組成中,芫花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其獨特的療效。芫花,又名芫荽,其辛溫的特性能夠有效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水腫及腺體的腫大。此外,芫花具有通經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的運行,減少因氣滯血瘀所引起的腫脹現象。大海藻湯的組閤中,海藻本身有著很好的消腫作用,與芫花的協同效應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治療效果。兩者合用,達到“解堅散結,通腑排毒”的效果,適合用於因甲狀腺功能異常引起的各種癥狀。因此,芫花在大海藻湯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功效,更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針對性。
大海藻湯中加入豬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大海藻性寒,善於清熱利濕,而豬苓則性平,長於利水滲濕,二者相輔相成,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消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大海藻偏於清熱解毒,而豬苓則兼具補脾益氣之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避免過於寒涼,導致正氣受損。
因此,大海藻湯中加入豬苓,既能增強利水滲濕的功效,又能扶正祛邪,更全面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
大海藻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大海藻本身也具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 消散結塊:連翹可散結消腫,對於一些因熱毒瘀結引起的腫塊有較好的療效。大海藻則擅長軟堅散結,二者配合,可更有效地消散體內結塊,促進疾病的康復。
大海藻湯方劑中包含鬱李仁,主要是由於兩者在功效上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潤腸通便的作用。
大海藻性寒滑利,擅長軟堅散結,消腫通便,適用於痰濕阻滯,腸道燥結等症。鬱李仁則性平,味甘苦,擅長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緩解便祕,並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
兩者配伍,既能發揮大海藻的消腫通便之效,又能利用鬱李仁的潤腸通便之功,相得益彰,更好地達到治療便祕、消除腸道積滯的目的。
大海藻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大海藻性寒,入肝、腎經,善於軟堅散結,但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加入橘皮可中和寒性,促進藥效發揮,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
- 調和藥性: 海藻性寒,橘皮性溫,二者搭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橘皮的溫性可緩解海藻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陽氣,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總之,橘皮在「大海藻湯」中起到行氣消積、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減輕副作用。
大海藻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之效。與大海藻同用,可加強清熱利濕之功,對於熱毒壅滯、水濕內停所致的疾病,如水腫、淋病、咽喉腫痛等,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 潤肺止咳:桑白皮還具潤肺止咳之效,可緩解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大海藻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與桑白皮配合,可更好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海藻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辛、甘,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大海藻湯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乳腺增生、乳房脹痛等症狀。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緩解乳房疼痛。
- 利水消腫,散結消塊:白蒺藜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大海藻消散乳房腫塊,促進乳腺組織的正常運作。此功效與大海藻的軟堅散結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乳房腫塊的症狀。
大海藻湯方劑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藁本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之功效。大海藻湯以清熱解毒為主,而藁本的加入,可以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協調方劑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 引藥入肝經:大海藻湯主要治療肝經熱盛,而藁本入肝經,可引導藥物直達病竈,增強藥效。同時,藁本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微循環,進一步幫助清除肝熱。
大海藻湯中包含昆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功效相輔相成: 大海藻和昆布皆屬海藻類藥材,具有軟堅散結、消腫利水等功效,兩者協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 藥性互補: 大海藻性寒,昆布性涼,兩者搭配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對人體造成損傷,更適合長期服用。
大海藻湯中包含大戟,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相生相剋: 大海藻性寒滑,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而大戟性峻猛,具有瀉下逐水、破堅消積之效。二者搭配,寒滑與峻猛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達到通利水道、消腫散結的效果。
- 君臣佐使: 大海藻為君藥,主要治療痰飲、瘰癧等症。而大戟為佐藥,起到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避免藥力停滯於上,更有效地將痰飲、結塊等排出體外。
因此,大海藻湯中包含大戟,並非簡單地混合,而是基於中藥配伍理論,巧妙利用二者藥性,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大海藻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大海藻性寒,善於清熱利濕、軟堅散結,但單用恐寒涼傷脾胃。防己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效。與大海藻配伍,可加強利水消腫之效,且防己苦寒之性可制約大海藻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 降低藥性寒涼:大海藻性寒,若單用容易寒涼傷胃,導致腹痛、腹瀉等副作用。防己性寒,但其苦味入脾,可起到健脾燥濕的作用,平衡大海藻的寒涼之性,降低其對胃部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大海藻湯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逐水: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效。大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亦有軟堅散結、清熱利水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瀉下逐水之力,對於水腫、痰飲等症,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 引藥入肺:葶藶子性輕,入肺經,可引藥入肺,有助於大海藻等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葶藶子在大海藻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大海藻湯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因為芒硝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通便的作用。大海藻本身也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與芒硝配合,可以加強瀉下通便的效果,有利於排出體內毒素和濕熱,達到治療便祕、水腫、腹脹等症狀。
- 軟堅散結:芒硝能軟堅散結,可以配合大海藻的功效,共同作用於頸部、乳腺等部位的腫塊,達到消散腫塊的效果。
因此,芒硝在治療一些與濕熱、痰濁、瘀血相關的疾病中,與大海藻相互配合,可以發揮出更佳的療效。
大海藻湯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源於其瀉下逐水之功效。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水消腫、逐痰利氣之效。其能通利水道、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有較佳效果。
此外,甘遂亦能潤腸通便,幫助排出體內廢物,改善便祕。
因此,大海藻湯中加入甘遂,旨在利水消腫、潤腸通便,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療效。
大海藻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大海藻性寒,善於清熱散結,而杏仁則能溫潤肺氣,與大海藻配合,可更好地緩解因熱邪壅肺、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消痰利咽: 杏仁具有降氣消痰的功效,有助於將痰液排出,疏通氣道。大海藻則能軟堅散結,消散咽喉腫痛,與杏仁共同作用,可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多黏稠等症狀。
大海藻湯方劑中加入檳榔,是基於其消積導滯的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之效。在中醫理論中,積滯是導致多種疾病的病因之一,而大海藻湯常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疾病,如瘰癧、癭瘤等。檳榔加入方劑中,可以幫助消散痰濕、通暢氣機,增強藥效。
此外,檳榔還具有利水作用,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配合大海藻的軟堅散結功效,共同達到消腫散結的療效。
主治功效
大海藻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大海藻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海藻
- 芫花
- 豬苓
- 連翹
- 郁李仁
- 橘皮
- 桑白皮
- 白蒺藜
- 藁本
- 昆布
- 大戟
- 防己
- 葑藶子
- 芒硝
- 甘遂
- 杏仁
- 檳榔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記載本方主治「十種水病」,並詳細說明瞭服用方法與禁忌。原文指出,需將上述八味藥(原文中僅列八味,疑為筆誤,應為全方藥物)與大棗煮熟去皮核,炒乾和勻,或加入少許熟蜜,杵搗成丸,如小豆大小。每日空腹以生薑湯送服,劑量可由十五丸逐漸加至二十丸,以通利為度。服用期間,應避免飽食、寒冷、受風,即便在夏季也應注意保暖。飲食方面需禁食鹹味難消化之物,並戒除悲喜憂勞等情緒波動,同時應遠離產房等場所。僅可食用粳米、粟米、蔥、薤、生薑、橘皮等。禁鹽一年,以防疾病復發。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方劑組成及古籍記載,大海藻湯主要針對「水病」,即現代醫學中的水腫性疾病。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利水消腫,逐水散結: 方中多味藥物均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如芫花、豬苓、郁李仁、防己、葑藶子、大戟、甘遂等,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排出,消除水腫。海藻、昆布、芒硝則可消散體內因水濕停滯而形成的結塊。
行氣化痰,疏通氣機: 水液停滯往往與氣機不暢相關,橘皮能理氣和胃,桑白皮能清熱利水,止咳平喘,可改善氣機鬱滯,使水濕運化正常。
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海藻除消癥散結外,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水腫及癥結。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治療因水濕停滯而引起的炎症反應。
潤腸通便,導滯攻積: 郁李仁、芒硝、甘遂、檳榔均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通過導滯攻積以加速水液排出,同時清除體內積滯。
平肝疏肝,調暢情志: 白蒺藜能平肝息風,疏肝解鬱,有助於緩解因情志不暢引起的水腫。
發汗解表,祛風止痛: 藁本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驅散體表風邪,促進水液排出。
綜合而言,大海藻湯透過利水消腫、行氣化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等多方面的作用,旨在全面調節體內水液代謝,使水腫消退,達到治療水病的目的。 方中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使水濕得去,氣機條暢,病邪得解,可見其配伍之妙。
傳統服藥法
海藻(洗去咸,焙)1兩,芫花(炒焦)1兩,豬苓(去黑皮)1兩,連翹1兩,澤漆(炒)1兩,鬱李仁(去皮尖雙仁,研)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白蒺藜(炒)1兩,藁本(去苗土)半兩,昆布(洗去咸,焙)半兩,大戟(炒)半兩,防己半兩,葶藶(炒)半兩,樸消半兩,甘遂(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檳榔(煨,銼)7枚。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3次。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海藻湯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服用本方劑時,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本方劑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大海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海藻(洗去鹹,焙)1兩,芫花(炒焦)1兩,豬苓(去黑皮)1兩,連翹1兩,澤漆(炒)1兩,鬱李仁(去皮尖雙仁,研)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白蒺藜(炒)1兩,藁本(去苗土)半兩,崑布(洗去鹹,焙)半兩,大戟(炒)半兩,防己半兩,葶藶(炒)半兩,朴消半兩,甘遂(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檳榔(煨,銼)7枚。 主治:十種水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