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附丸

DOU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四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5%
腎經 15%
肺經 13%
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膀胱經 4%
膽經 2%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附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降逆: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能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中和胃的效果。
  2.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緩解腹瀉、止瀉。在豆附丸中,肉荳蔻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以起到固澀止瀉、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的作用。

豆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因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溫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回陽救逆。

方中以附子配伍豆豉,一溫一涼,相輔相成。附子溫陽散寒,豆豉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溫陽散寒,解毒止痛的效果。此方多用於陽虛寒盛,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畏寒等症。

豆附丸方劑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中散寒: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豆附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高良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

二、調和藥性: 豆附丸中含有多味藥材,有些藥性偏寒,加入高良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造成寒凝氣滯,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豆附丸方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固澀: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豆附丸以附子、白朮等溫陽健脾藥為主,治脾腎陽虛、脾虛泄瀉,訶子可收斂腸道,防止藥物溫陽過度而致燥熱傷津。
  2. 清熱解毒: 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附子、白朮溫陽化濕之功,避免藥物單純溫陽而致毒邪內伏。

因此,豆附丸中加入訶子,既可收斂固澀,防止藥物溫陽過度,又能清熱解毒,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為和緩有效。

豆附丸方中加入乾薑,是基於其辛溫燥烈的特性,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2. 助陽化氣:乾薑能助陽化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豆附丸主治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乾薑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效果,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豆附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疾病,如腹瀉和脹氣等。其組成中包含赤石脂,這是一種具有特殊藥效的中藥材。赤石脂的性質為溫和,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有效地減少腸道的過度活動,從而緩解腹瀉症狀。此外,赤石脂還有止血和保護腸道黏膜的效果,能夠促進腸道的健康,幫助修復因腹瀉引起的黏膜損傷。這使得豆附丸在治療腸胃不適時,不僅能控制症狀,還能調理腸道功能,達到根本改善的療效。在多方位的作用下,赤石脂的加入使得豆附丸的功能更加全面,有效地適應了現代人對於中藥復方的需求,展示了中醫藥在臨牀應用中的智慧。其配伍的合理性,使得患者在使用豆附丸時,不僅能得到即時的緩解,還能享受到長期的健康益處。

豆附丸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豆蔻與附子等多種草藥,其中還特別加入了陽起石。陽起石是一種具有溫腎壯陽作用的礦物質,性味甘溫,歸腎經,主要功效為補腎陽、強筋骨、祛寒濕。在豆附丸的配方中加入陽起石,主要是為了增強此方劑溫補腎陽的能力,適用於治療因腎陽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腰膝酸軟、肢冷畏寒、性功能減退等。由於陽起石能夠有效提升人體的陽氣,因此對於改善由腎陽虛弱引發的各種問題具有良好的輔助療效。總體而言,陽起石在此方中的應用,強化了整個方劑溫腎壯陽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腎陽虛弱相關病症的有效選擇。

豆附丸中添加龍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澀的功效。豆附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龍骨能起到鎮定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固本止汗: 豆附丸還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等症狀,龍骨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有效控制汗液分泌,防止汗液過多流失。

豆附丸中加入白礬,主要考量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燥濕止癢的功效,可針對脾胃虛寒、泄瀉不止,或濕疹、瘙癢等症狀。豆附丸中含有附子、白豆蔻等溫熱藥物,可溫中散寒,而白礬則可收斂脾胃,防止藥力過於溫燥,避免損傷脾胃。此外,白礬亦可減少藥物的滑膩性,使其更易於附著腸胃,提高藥效。

豆附丸中包含茯苓,其原因主要在於: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豆附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水腫腹脹等症,茯苓可幫助健脾益氣,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佳療效。
  2. 利水滲濕:豆附丸中多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茯苓本身亦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將體內濕邪排出,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豆附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陽化氣: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作用。豆附丸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凝滯,可見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腹痛泄瀉等症狀。桂枝的加入可以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濕,促進陽氣流通,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豆附丸中以附子為君藥,溫陽之力較強,但容易出現燥熱之弊。桂枝性溫而不燥,能與附子相配,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使溫陽作用更加溫和,不易傷陰耗氣,同時也增強了藥物的整體療效。

豆附丸方中含細辛,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溫經散寒,祛除寒邪: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配合,可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改善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

二、助藥力,增強療效:細辛味辛,能開通經絡,促進其他藥物深入病所,增強藥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豆豉、附子等配合,可增強溫經散寒、化濕止痛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寒濕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附丸」之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豆附丸的組成包含多味溫熱藥材,其主要功用如下:

  • 肉荳蔻: 暖胃止瀉,行氣消食,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腹瀉。
  • 附子: 溫裡散寒,壯陽固精,為方中重要之溫陽藥,可增強體內陽氣,驅散寒邪。
  • 高良薑: 散寒止痛,發汗解表,可溫中散寒,緩解腹痛等不適。
  • 訶子: 降逆止嘔,和胃安神,能收澀固腸,緩解瀉痢。
  •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進一步加強溫中散寒之效。
  • 赤石脂: 收澀止血,固腸止瀉,能加強止瀉作用,並收斂腸道。
  • 陽起石: 壯陽助興,溫腎補精,可溫補腎陽,增強體內陽氣。
  • 龍骨: 固精止遺,收斂止汗,有助於固攝精氣,止瀉。
  • 白礬: 清熱燥溼,止癢殺蟲,可燥濕收澀,但此處非主要作用。
  • 茯苓: 利水滲溼,健脾安神,可健脾利濕,輔助改善脾虛引起的腹瀉。
  • 桂枝: 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有助於溫通經絡,加強溫陽散寒之效。
  • 細辛: 散寒止痛,祛風除溼,可溫散風寒,緩解疼痛。

主治功效

綜合古籍文獻,豆附丸的主要功效為:

  1. 治療腸胃虛寒引起的泄瀉: 此方主要針對腸胃虛弱,內受風冷,導致水穀不化,泄瀉注下的情況。
  2. 緩解腹痛腸鳴: 由於脾胃虛寒,氣機不暢,可導致腹痛腸鳴,此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
  3. 改善手足逆冷: 體內陽氣不足,寒邪侵襲,可導致手足冰冷,此方可溫補陽氣,改善此症狀。
  4. 治療久虛下寒,泄瀉不止: 對於病程較久,體質虛弱,下元虛寒導致的長期泄瀉,豆附丸具有明顯療效。
  5. 固腸止瀉: 對於腸滑不禁,泄瀉無度,豆附丸能收澀固腸,緩解洩瀉。
  6. 改善虛寒睏乏: 長期腹瀉導致氣血不足,身體睏乏無力,此方能溫補脾腎,改善體虛症狀。

文獻佐證:

  • 《世醫得效方》:「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手足逆冷,服諸藥不效者,此藥主之。」
  • 《奇效良方》:「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寒,水穀不化,泄瀉注下。」「治臟腑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度,全不進食,一切虛寒,泄瀉睏乏。」
  • 《嚴氏濟生方》:「治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度,全不進食,一切虛實泄瀉睏乏,並皆治之。」
  • 《雜病廣要》:「豆附丸,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手足厥冷,服諸藥不效者,此藥主之。」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手足逆冷,服諸藥不效者,此藥主之。」
  • 《醫方選要》:「豆附丸,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寒,水穀不化,泄瀉注下。」
  • 《古今醫統大全》:「豆附丸,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瀉泄注下。」

治療原理

豆附丸的治療原理是溫補脾腎,散寒止瀉,收澀固腸。其主要作用機制如下:

  1. 溫補脾腎陽氣: 方中附子、乾薑、桂枝、陽起石等藥材,具有溫補脾腎陽氣的功效,能增強體內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改善因脾腎虛寒引起的泄瀉。
  2. 散寒止痛: 高良薑、細辛等藥材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通經絡,緩解腹痛腸鳴等不適。
  3. 收澀固腸: 訶子、赤石脂、龍骨等藥材具有收澀固腸的功效,能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次數。
  4. 健脾利濕: 茯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輔助改善脾虛引起的腹瀉。
  5. 行氣消食: 肉豆蔻具有行氣消食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幫助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綜合而言,豆附丸通過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收澀固腸,多方面調理,達到治療虛寒泄瀉的目的。此方針對脾腎陽虛,下元虛寒所致的泄瀉有良效。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1分,附子1分(炮)。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飯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豆附丸, 出處:《醫方大成》引《幼幼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四四)。 組成:肉豆蔻1分,附子1分(炮)。 主治:小兒搐搦,吐瀉。

豆附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良薑(銼,炒)2兩,訶子(面裹煨)2兩,乾薑(炮)2兩,赤石脂(火煅)2兩,陽起石(火煅)2兩,龍骨(生用)2兩,白礬(枯)2兩,白茯苓(去皮)1兩,桂心(不見火)1兩,細辛(洗)1兩。 主治: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度,全不進食;一切虛寒泄瀉睏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