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燥腸丸

DOU KOU ZAO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17%
心經 14%
大腸經 13%
腎經 13%
肝經 8%
肺經 4%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蔻燥腸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效。豆蔻燥腸丸主治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附子可以溫陽散寒,促進藥物進入腸道,並增強藥效。
  2. 溫腎助陽,固澀止瀉: 附子可以溫腎助陽,提高腸道功能,使腸道蠕動加強,減少腹瀉。同時,附子能固澀止瀉,抑制腸道分泌過多,減少腹瀉次數。

豆蔻燥腸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 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效。豆蔻燥腸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腸燥便祕,而赤石脂的燥濕作用,能有效去除腸道中的濕熱,使大便通暢。
  2. 固澀止瀉: 赤石脂還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能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進一步緩解腹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如豆蔻、厚朴等,共同發揮止瀉功效,達到治癒目的。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既能燥濕止瀉,又能固澀止瀉,在豆蔻燥腸丸的組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豆蔻燥腸丸」方劑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硫磺性溫燥,善於燥濕殺蟲,可針對腸道內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狀,起到驅除濕邪、殺滅蟲患的作用。
  2. 配合藥性:豆蔻燥腸丸主治濕熱內蘊、腸胃不適、腹痛泄瀉等症,方中其他藥物如豆蔻、厚朴等,也具有燥濕、行氣、消積等功效。硫磺的加入,可加強燥濕殺蟲之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豆蔻燥腸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助消化: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行氣止痛之功效。豆蔻燥腸丸主要針對寒濕內停所致的腸胃不適,高良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協同豆蔻,增強功效:豆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亦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高良薑與豆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豆蔻燥腸丸方劑中包含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燥濕: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行氣止痛: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腸道痙攣、脹氣等不適。對於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緩解效果。

因此,肉荳蔻在豆蔻燥腸丸中起到溫中燥濕、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緩解腸胃不適。

豆蔻燥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豆蔻燥腸丸主治寒凝腸胃,脘腹冷痛,腸鳴泄瀉等症,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緩解寒邪凝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達到止瀉的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豆蔻燥腸丸中其他藥物如豆蔻、厚朴等,多偏於燥濕化痰,而乾薑的溫陽作用可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協調藥性,使藥效更溫和,不易傷正氣,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主治功效


豆蔻燥腸丸主治功效分析

豆蔻燥腸丸,據《衛生寶鑑》、《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醫籍記載,主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後重等症。其組成藥物為附子、赤石脂、硫磺、高良薑、肉豆蔻、乾薑,藥物配伍精妙,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溫陽散寒,止瀉止痛:

方中附子為君藥,藥性極為溫熱,具有極強的溫陽散寒作用,能溫煦脾腎陽氣,對於因陽虛寒凝而導致的腸道冷痛、泄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乾薑高良薑,同為辛溫之品,協同附子溫中散寒,溫暖腸胃,從而緩解腹痛,並促進腸道蠕動的恢復,減輕腹瀉症狀。 肉豆蔻溫中暖下,兼能調和脾胃,配合其他溫熱藥物,溫而不燥,避免因溫陽過度而傷陰。

二、固腸止瀉,收斂止血:

赤石脂為臣藥,具有收斂止血、固腸止瀉的功效。它能斂攝腸道氣血,減少腸道水分的流失,從而控制腹瀉。 配合其他溫陽藥物,既能溫陽化寒,又能固澀止瀉,標本兼治。

三、殺蟲止癢(兼顧):

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雖然在治療泄痢的主症中作用相對較弱,但對於某些由蟲積或濕熱蘊結引起的腹瀉,也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其溫陽之性也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溫暖腸道。

總體治療原理:

豆蔻燥腸丸的治療機理是通過溫陽散寒、固腸止瀉的雙重作用,來治療因寒邪客於腸胃,導致脾腎陽虛、腸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泄痢腹痛。方中溫熱藥物為主,溫陽散寒,驅除寒邪,恢復腸胃的正常功能;收斂固澀藥物為輔,收斂止瀉,防止腸道繼續失液。藥物之間相互配合,標本兼治,達到治療的目的。 不同醫籍記載的劑量略有差異,但其組成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反映了古人對寒邪致病的深刻認識以及藥物配伍的精妙。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1兩,赤石脂1兩,舶上硫黃半兩,良薑(切,炒)半兩,肉豆蔻半兩,乾薑半兩(炮)。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米湯送下。
忌生冷硬物,及油膩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豆蔻燥腸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六。 組成:附子(炮,去皮)1兩,赤石脂1兩,舶上硫黃半兩,良薑(切,炒)半兩,肉豆蔻半兩,乾薑半兩(炮)。 主治:沉寒病冷泄痢,腹痛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