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膏

DAN SH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3%
胃經 9%
腎經 8%
心包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膽經 1%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丹砂膏 」

由硃砂,川芎,大黃,花椒,白芷,麝香,升麻,麻黃,丹參,巴豆,桂枝,附子,皁莢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益氣補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等多種功效。

丹砂: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皁莢: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

主治功效

各種疾病,包括傷寒、溫毒熱病、鼻塞、耳聾、寒性腹脹堅硬,以及飛屍惡毒引起的疼痛,霍亂正在發展,有人已經嘔吐但沒有腹瀉,或者已經腹瀉一兩次,但腹痛煩躁,眼睛發炎,眼球疼痛,經常流淚,胸背喉嚨疼痛。

總結: 丹砂膏是由硃砂,川芎,大黃,花椒,白芷,麝香,升麻,麻黃,丹參,巴豆,桂枝,附子,皁莢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益氣補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等多種功效,可治療各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丹砂5兩,芎藭3兩,大黃2兩、蜀椒2兩(去目,出汗),白芷2兩,麝香3兩,升麻2兩,冶葛皮2兩,麻黃5兩(去節),丹參5兩,巴豆2升(去皮心),桂心2兩,附子12枚,皂莢2兩(去皮子)。
上藥春、夏共用,以豬脂6升,微火煎三上下,膏成,絞去滓用之,日3次。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每服如棗核大1枚。
鼻塞,取半核大,納鼻中、縮氣令人聰里;若耳聾,取如兩棗核大,烊之如水,納其耳中,3-5年聾可愈;或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屍、惡毒、楚痛,溫酒服;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未痢,白湯服棗核
當服取利為度,若不利,如人行十五里可與熱飲發,當預作白薄粥令冷,若過利要止者,多進冷粥,便住,若能忍,待藥勢盡,自止更佳。

方劑組成解釋


丹砂膏中的硃砂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鼻塞、耳聾、寒癖腹滿堅脹等症狀。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未痢,或已痢一兩行,而腹煩痛等症狀。花椒具有溫中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等症狀。白芷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胸背喉頸痛等症狀。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升麻具有升清降氣、解表透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巴豆具有瀉下通便、攻毒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附子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皂莢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病、傷寒、溫毒熱疾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下腹脹氣鼻塞動脈粥樣硬化疥癬霍亂耳聾腮腺炎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相同名稱方劑


丹砂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丹砂半兩(細研),雄黃1兩(細研),苦參1兩,白礬灰半兩(細研),川大黃1兩,黃連1兩(去須),莽草半兩,(艹閭)茹1兩。 主治:小兒諸瘡,久不癒,作瘻孔。

丹砂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丹砂末2兩,雄黃末2兩,附子2兩,天雄2兩,乾地黃2兩,大黃2兩,當歸2兩,秦膠2兩,烏頭4兩,桂心4兩,黃連4兩,松脂4兩,茵芋4兩,蜀椒1斤(去目,汗),乾薑2兩,巴豆100枚(去皮心),蜈蚣4枚(去頭足,赤者),石南草2兩。 主治:瘑疽、諸惡瘡,經年不瘥。

丹砂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蜀椒3升(去目,汗),丹砂2兩,細辛2兩,桂心2兩,附子30枚,前胡(切)1升,白芷(切)1升,川芎(切)1升,白朮1升,吳茱萸1升,當歸1兩。 主治:瘑疥癬,諸惡瘡,風溫腫不消,鼻塞不通,青盲風目爛眥癢痛,茫茫不見細物,齒痛,耳聾,金瘡,牛領、馬鞍瘡,腹中有癰,瘻疾。

丹砂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丹砂3兩,川芎3兩,大黃2兩,蜀椒(去目,汗)2兩,麝香6兩,朮2兩,附子12枚,乾薑5分,冶葛2兩,丹參6兩,細辛2兩,巴豆3升(去皮心)。 主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鼻塞,耳聾,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屍惡毒楚痛,霍亂當成未成,已吐未痢,或已痢一兩行,而腹煩痛,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胸背喉頸痛。

丹砂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丹砂5兩,川芎3兩,大黃2兩、蜀椒2兩(去目,出汗),白芷2兩,麝香3兩,升麻2兩,冶葛皮2兩,麻黃5兩(去節),丹參5兩,巴豆2升(去皮心),桂心2兩,附子12枚,皂莢2兩(去皮子)。 主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鼻塞,耳聾,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屍惡毒楚痛,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未痢,或已痢一兩行,而腹煩痛,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胸背喉頸痛。

丹砂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丹砂2兩(末),蜀椒(去目閉口,汗)2兩,大黃2兩,白芷2兩,甘草(炙)2兩,巴豆3升(去皮心),麝香2兩,川芎2兩,附子2枚,升麻2兩,冶葛皮2兩,犀角2兩,當歸2兩,烏頭2兩,丹參1斤。 主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鼻塞,耳聾,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屍惡毒楚痛,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末痢,或已痢一兩行,而腹煩痛,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胸背喉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