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升陽補胃湯以補益脾胃為目的,加入陳皮可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可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藥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補脾益胃: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溫脾暖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畏寒肢冷等症狀,肉桂能溫中散寒,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提升陽氣,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 引藥入脾胃,助藥力達病所:肉桂具有引藥入脾胃的特性,能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脾胃部位,有助於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升陽補胃湯中加入肉桂,可以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溫補脾胃、化解寒濕的作用。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升發陽氣,溫脾胃寒: 羌活性溫,具有升發陽氣、散寒止痛之功效。升陽補胃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羌活可溫煦脾胃,促進陽氣生發,改善消化功能。
二、 疏散風邪,助脾胃運化: 羌活亦具疏散風邪之效,可解表散寒,解除因外感風邪所致的脾胃不適,有助於脾胃氣機的順暢運行,進一步增強消化功能。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助陽氣升發: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升陽補胃湯多用於脾胃陽虛、氣血不足導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乏力等症。防風可疏散體內風寒,促進陽氣升發,有助於溫暖脾胃,改善食慾。
- 調和藥性,協同補陽: 防風與其他補陽藥物如附子、乾薑等,共同組成溫陽散寒的藥物組合。防風的加入可以調和藥性,避免溫陽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其對人體的刺激性,使其溫陽作用更加平和有效。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葛根具升陽解表之效: 葛根味甘、辛,性涼,入脾、胃經,能解表散寒,升陽止瀉,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冷痛、食少乏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葛根能解表止瀉: 葛根具有解表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外邪入侵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升陽補胃湯中常伴有其他解表止瀉藥物,如藿香、佩蘭等,葛根的加入可以增強解表止瀉的效果。
總之,葛根在升陽補胃湯中起到升陽解表、解表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冷痛、食少乏力等症狀。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溫經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溫經止痛的功效。升陽補胃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而獨活的加入,可以幫助驅散寒邪,溫暖脾胃,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 升陽補胃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獨活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各味藥材相互協同,發揮更佳的療效。
總而言之,獨活在升陽補胃湯中發揮着疏風散寒、溫經止痛,以及調和藥性的作用,為患者恢復脾胃功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生地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滋陰、清熱生津之功效。雖然其屬寒涼之品,但在升陽補胃湯中,卻起著平衡補陽藥物,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胃為陽土,脾為陰土,二者相互依存。陽氣不足,則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導致津液虧損,容易出現口渴、便祕等症狀。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補益脾胃陰液,使胃氣得養,達到陰陽調和,補而不燥,益而不虛的效果。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升陽補胃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解毒,緩解因脾胃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腹痛。
-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 牡丹皮與升陽補胃湯中的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牡丹皮可以與黃芪、黨參等補氣藥物配伍,起到清熱解毒、補益脾胃的協同作用。
因此,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牡丹皮,是為了清熱解毒,調節脾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升陽補胃湯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性偏溫燥,甘草可緩解其燥性,避免過於溫燥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補脾氣,益脾陰,與人參、黃芪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飲食消化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有助於驅除胃寒,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和胃止嘔:生薑具有止嘔功效,可以抑制胃部痙攣,緩解噁心嘔吐,並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因此,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生薑,可以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幫助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起到補益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
升陽補胃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氣、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 燥濕利水: 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功,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功能,並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對於脾胃濕困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白朮在升陽補胃湯中起著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益脾胃、升陽止瀉的功效。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升陽散寒: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散寒的功效。胃為脾之母,脾喜燥惡濕,寒邪易傷脾胃,導致胃氣虛弱、消化不良。柴胡可以疏肝理氣,升發陽氣,溫煦脾胃,改善寒濕阻滯脾胃的病症。
- 調和氣機,協同其他藥物: 升陽補胃湯旨在溫陽健脾,補氣養胃。柴胡加入其中,可以疏肝理氣,調和氣機,使脾胃氣機通暢,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補血益氣: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血潤燥之功效。該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益氣作用,能為脾胃提供充足的營養,促進其恢復功能。
二、 和血調經:當歸能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對於脾胃虛寒、血行不暢所致的胃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當歸在「升陽補胃湯」中起到補益脾胃、調理氣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病的症狀。
升陽補胃湯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升陽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黃耆可以補益中氣,提升陽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達到補益脾胃的效果。
此外,黃耆還能固護脾胃,防止外邪入侵,有效預防和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病症。因此,升陽補胃湯中加入黃耆,是為了補氣升陽、健脾益胃,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的目的。
升陽補胃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因為升麻具有以下功效:
- 升陽散寒: 升麻性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升散陽氣、解表散寒之效。適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肢冷畏寒等症狀。
- 解毒消腫: 升麻還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有效化解因脾胃濕熱或外感風寒所致的腫脹。
升陽補胃湯的組成,往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而有所調整,升麻的加入有助於提升陽氣,改善脾胃虛寒,進而達到補胃的效果。
主治功效
升陽補胃湯主治功效分析
升陽補胃湯,此方劑於古籍中多有記載,其主治功效與治療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病症:
- 長夏濕熱,陽明、少陽下血: 此為本方最早的記載,指出其適用於夏季濕熱導致的陽明、少陽經絡的出血證。此類出血常表現為腸道出血,可伴隨腹痛、腹瀉等症狀。
- 濕毒腸澼: 古籍中多次提及此方用於治療“濕毒腸澼”,此病症主要表現為便血,血色紫黑,排便時血如箭射般有力或如篩般四散,同時伴有腰腹沉重感。此類病證多由濕熱蘊結腸道,毒邪深重所致。
- 久瀉不止,氣陷者: 本方亦可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且伴有中氣下陷的病證。此類患者常出現大便失禁,如同竹筒般直瀉而出,體力虛弱。
- 脾胃虛弱,陽氣不伸: 升陽補胃湯亦可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陽氣不伸,表現為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等症狀。甚至可見肺病徵候,如惡寒、不樂、面色不佳。
- 腸癖: 因風邪或飲食傷胃導致飧泄日久,濕毒成癖,注於大腸,傳於少陰,而產生便血的腸道疾病。
治療原理:
升陽補胃湯的治療核心在於升清陽、散濕邪、和血脈,以達止血止瀉之效。其組方思路精巧,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 升舉陽氣: 方中柴胡、升麻、葛根,皆有升舉陽氣之功。此三藥能將下陷之陽氣升提,使脾胃之氣得以升發,從而改善氣陷、中氣不足之證。
- 健脾燥濕: 白朮為健脾燥濕之要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將體內濕邪排出。搭配陳皮,可理氣和胃,化痰消食,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
- 祛風散寒: 羌活、防風、獨活皆有祛風散邪之效。其中羌活、獨活能祛風除濕,解表止痛;防風則疏散風邪,解毒。三藥合用,可驅除外邪,改善因外感風邪或寒邪引起的腸道不適。肉桂則能溫經散寒,暖脾止痛,對改善因寒引起的腹痛瀉泄有益。
- 涼血活血: 生地黃、牡丹皮,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兩藥合用,可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同時活血化瘀,使血行正常。當歸則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對改善因血虛引起的出血有益。
- 調和諸藥: 甘草可調和諸藥,益氣養心,並緩和藥性,生薑則能散寒解表,和胃止噁,輔助改善脾胃功能。黃耆則能益氣固表,扶正祛邪,增加身體抵抗力。
綜合分析:
升陽補胃湯並非單純的止血止瀉劑,其治療原理在於調整機體氣機升降,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並能散風祛濕、清熱涼血,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方雖多用於治療腸道疾病,但其核心在於調理脾胃氣機,亦可廣泛應用於因脾胃功能失常、陽氣下陷所致的相關疾病。
在古籍中,本方常與補中益氣湯並用或加減化裁,可見二者在功效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升陽補胃湯更側重於升陽散濕、清熱涼血,而補中益氣湯則更側重於補氣升陽。因此,在臨牀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選擇最適合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桂、芍、羌活、防風、乾葛、獨活、生地、牡丹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陽補胃湯具有升陽益胃、止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症狀,不宜服用升陽補胃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補胃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桂、芍、羌活、防風、乾葛、獨活、生地、牡丹皮。 主治:長夏濕熱,陽明、少陽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