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散

AI Y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八十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3%
脾經 10%
大腸經 3%
胃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艾葉散

艾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生完寶寶後,惡露一直不停,肚臍和腹部經常疼痛。艾葉散由艾葉、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續斷、川牛膝、木耳、敗醬草等中藥組成。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肺經、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之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牛膝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等功效。

艾葉散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補氣養血、消腫止痛等功效。艾葉散常被用於治療生完寶寶後,惡露一直不停,肚臍和腹部經常疼痛。艾葉散可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補氣養血,消腫止痛,改善惡露不止,肚臍和腹部疼痛等症狀。

艾葉散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藥方劑,可以有效治療生完寶寶後,惡露一直不停,肚臍和腹部經常疼痛。艾葉散可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補氣養血,消腫止痛,改善惡露不止,肚臍和腹部疼痛等症狀。艾葉散是一種安全的藥物,沒有嚴重的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

傳統服藥法


鶴蝨、艾葉、榼藤子、白膠香各等分。
上銼散。
用瓦餅子內燒煙,熏患處。

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續斷、川牛膝、木耳、敗醬草均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本方以艾葉為君藥,配伍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續斷、川牛膝、木耳、敗醬草,共奏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白帶子宮崩漏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小便疼痛月經期間過長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白龍骨1兩,艾葉半兩(炒令微黃),黃耆1兩半(銼),地榆1兩(銼),枳實1兩(麸炒微黃),白芍藥1兩,熟乾地黃1兩。 主治:五痔下血不止。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艾葉2分(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白芍藥1兩,芎藭半兩,熟乾地黃1兩半,續斷1兩,牛膝半兩(去苗),桑耳半兩,敗醬3分。 主治:産後惡露不絕,臍腹時痛。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艾葉半兩(微炒),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訶黎勒3分(煨,用皮),乾薑1分(炮裂,銼),龍骨3分。 主治:小兒冷痢,多時不斷。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艾葉3分(炒),白芍藥3分,熟乾地黃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從高墜下,傷於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血出不止。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艾葉(微炒)2兩,阿魏(搗碎,炒令黃燥)2兩,乾薑(炮裂,銼)2兩,當歸(銼,微炒)2兩,龍骨2兩,黃耆(銼)2兩,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月水不斷,吃食減少,四肢黃瘦。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艾葉1兩(微炒),黃柏3分(塗蜜微炙,銼),赤芍藥3分,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3分(挫),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産後膿血痢久不癒,腸胃疼痛,不思飲食,漸加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