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散中包含艾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藥性相符: 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消腫生肌之效。此方多用於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而艾葉的藥性恰好可以溫宮散寒、止血止痛,與方劑治療目的相符。
二、 經驗積累: 艾葉作為傳統中藥,其療效經過歷代醫家長期臨牀驗證,對於婦科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在眾多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方劑中,艾葉成為常用藥材,並被廣泛應用於艾葉散等方劑之中。
艾葉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艾葉散主要功效為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但其性偏燥,容易耗損血氣。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補益氣血,協同艾葉散溫經止血的作用,避免單純使用艾葉散造成血虛之弊。
- 緩和藥性,增強療效: 當歸性溫和,可緩和艾葉散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強烈而損傷正氣,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至病竈,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加入當歸可使艾葉散溫而不燥,補而不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艾葉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脾胃,緩解艾葉燥性:艾葉性溫燥,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緩解艾葉的燥熱之性,保護脾胃功能,使藥性更平和。
2. 斂陰止血,輔助止痛:白芍具有斂陰止血的功效,可協助艾葉止痛止血,同時能緩解艾葉可能造成的燥熱之痛,使止痛效果更加明顯。
艾葉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艾葉散以溫經止血、散寒除濕為主,而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加入川芎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並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引導藥力,協調藥性: 艾葉性溫燥,易傷津液,川芎則性溫而不燥,能引導艾葉之藥力,使之更為柔和,並協調各藥材之性,防止單方燥烈之弊。
艾葉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艾葉性溫,容易導致燥熱,而生地黃性寒,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中和艾葉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燥熱傷陰。
- 滋陰潤燥: 艾葉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各種病症,容易造成陰虛內熱,而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補充陰液,滋養五臟,緩解陰虛燥熱的症狀。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平衡藥性,又能滋陰潤燥,使艾葉散的療效更加全面。
艾葉散中加入續斷,主要考慮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艾葉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症,加入續斷可加強其補肝腎、強筋骨之力,進一步提升療效。
- 協調藥性:艾葉散中,艾葉性溫燥,容易耗傷陰血。續斷性甘溫,可緩和艾葉的燥性,協調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艾葉散中加入續斷,可提升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並協調藥性,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症。
艾葉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兩大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與艾葉散中其他藥材如艾葉、桃仁等搭配使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 艾葉散主治下焦寒濕,而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藥力引導至下焦,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對於[艾葉散]中的木耳成分,木耳性味甘平,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貧血、月經過多等症狀。該方加入木耳旨在增強補血止血的作用。
艾葉散中加入敗醬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敗醬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艾葉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熱毒壅盛、癰疽腫痛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排膿生肌:敗醬草還具有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的作用。與艾葉配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排出膿液,有利於傷口恢復。
因此,艾葉散中加入敗醬草,可更全面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等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癰疽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産後惡露不絕,臍腹時痛」,其作用核心在於:
- 溫通化瘀:産後惡露不絕多因寒凝血瘀或氣虛不攝,艾葉性溫,能暖宮散寒,促進子宮收縮以排出殘餘瘀血。
- 驅蟲止痛:臍腹疼痛除瘀血外,古代亦考慮寄生蟲擾動(如鶴蝨、榼藤子之用),此方以煙熏外治,可能透過藥性滲透殺蟲、緩解絞痛。
- 局部收斂:白膠香(松脂)具有止血生肌之效,煙熏後或能促進子宮內膜修復,減少淋漓出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鶴蝨(天名精果實)
- 性味苦辛平,傳統用於殺蟲(蛔蟲、蟯蟲),推測其煙熏可抑制寄生蟲活動,減輕因蟲擾加劇的腹痛。
艾葉
- 辛溫,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煙熏時藥性直接作用於胞宮,改善血寒瘀滯,促進惡露排出。
榼藤子(木質藤本種子)
- 有毒,古代用於殺蟲、逐水,其揮發成分可能與鶴蝨協同驅蟲,並通過刺激作用加速子宮收縮。
白膠香
- 為楓香樹脂,苦平,能活血解毒、止血生肌。煙熏時形成薄膜覆蓋創面,減少出血並防腐。
綜合理路
此方以「煙熏外治」為特色,避開產後虛弱不宜內服峻藥之弊。四藥組合體現:
- 寒溫並調:艾葉溫通為主,佐以白膠香平和調血。
- 蟲瘀同治:鶴蝨、榼藤子針對蟲積腹痛,與艾葉協同解決產後多因夾雜之痛。
- 局部速效:煙熏使藥效直達病所,溫煦胞宮而止血,適合古代產後護理需求。
此方反映古代對產後腹痛的多元病機考慮,結合殺蟲與溫通,屬外治法之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鶴蝨、艾葉、榼藤子、白膠香各等分。
上銼散。
用瓦餅子內燒煙,熏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白龍骨1兩,艾葉半兩(炒令微黃),黃耆1兩半(銼),地榆1兩(銼),枳實1兩(麸炒微黃),白芍藥1兩,熟乾地黃1兩。 主治:五痔下血不止。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艾葉2分(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白芍藥1兩,芎藭半兩,熟乾地黃1兩半,續斷1兩,牛膝半兩(去苗),桑耳半兩,敗醬3分。 主治:産後惡露不絕,臍腹時痛。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艾葉半兩(微炒),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訶黎勒3分(煨,用皮),乾薑1分(炮裂,銼),龍骨3分。 主治:小兒冷痢,多時不斷。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艾葉3分(炒),白芍藥3分,熟乾地黃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從高墜下,傷於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血出不止。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艾葉(微炒)2兩,阿魏(搗碎,炒令黃燥)2兩,乾薑(炮裂,銼)2兩,當歸(銼,微炒)2兩,龍骨2兩,黃耆(銼)2兩,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月水不斷,吃食減少,四肢黃瘦。
艾葉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艾葉1兩(微炒),黃柏3分(塗蜜微炙,銼),赤芍藥3分,黃連3分(去須,微炒),地榆3分(挫),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産後膿血痢久不癒,腸胃疼痛,不思飲食,漸加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