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追風餅主治「三十六種風」,此處「風」泛指外感風邪或內風引發之病症。具體應用包括:
- 左癱右瘓:指半身不遂之中風後遺症,多因風痰阻絡或氣血瘀滯所致。
- 手足不隨:四肢活動不利,常見於風濕痹證或中風後肢體功能障礙。
- 面口斜:即口眼歪斜,多屬風邪中絡(如面癱)或中風後遺症。
- 偏正頭風:指反覆發作之頭痛(偏頭痛或全頭痛),與風邪上擾、經絡不通相關。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路
追風餅以祛風通絡為主,兼顧散寒除濕、清熱止痛,其組成可分為以下幾類:
祛風止痛藥群:
- 羌活、防風、白芷、蔓荊子:辛溫上行,善祛頭面及上半身風邪,緩解頭痛、面癱。
- 海桐皮、威靈仙、萆薢:祛風濕、通經絡,針對肢體痹痛、癱瘓不遂。
散寒除濕藥群:
- 蒼朮(配草烏頭):辛溫燥濕,草烏頭大熱逐寒,二者炒製後減毒性、增溫通之力,用於寒濕痹阻。
- 細辛、藁本、官桂:溫經散寒,助陽化氣,改善寒凝血滯之手足不遂。
清熱調和藥群:
- 石膏、天花粉:清熱生津,制約全方溫燥之性,防辛熱傷陰,兼治風鬱化熱之頭痛。
- 撫芎(川芎):活血行氣,助風藥通行血脈,符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輔佐藥:
- 藿香葉:芳香化濕,醒脾和中,緩解濕濁中阻。
- 蒸餅糊:和胃緩峻,減少藥劑對脾胃刺激。
治療原理
- 祛外風、息內風:風邪爲百病之長,方中羌活、防風等直接祛散外風;草烏頭、細辛溫通經脈,間接平息內風(如中風後遺症之肢體拘急)。
- 通絡止痛:通過辛溫藥開泄腠理、活血藥疏通經脈,改善氣血鬱滯之癱瘓、頭痛。
- 寒熱並調:石膏清熱與官桂散寒並用,適應風病兼雜寒熱之複雜病機。
結論
追風餅體現了「風病多變,治法靈活」的傳統思路,結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活血多法,針對風邪引動之肢體痹症、頭面疾患,尤其適合風寒濕邪夾雜瘀滯之證。其用藥兼顧標本,既攻邪又防傷正,體現中醫複方配伍之精妙。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1兩,羌活1兩,海桐皮1兩,威靈仙1兩,石膏(生用)1兩,撫芎1兩,細辛1兩半,蒼朮1兩半,草烏頭(切,同蒼朮用鹽1撮炒鹽令黑)3兩,天花粉3兩,藁本半兩,蔓荊子半兩,萆薢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白芷半兩,官桂3錢(去粗皮,不見火)。
上為細末,蒸餅糊和為餅子,如彈子大。
每服1餅,溫酒或茶清嚼下;偏正頭風,薄荷茶嚼下,半飢時服;頭風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餅,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防風(去蘆)1兩,羌活1兩,海桐皮1兩,威靈仙1兩,石膏(生用)1兩,撫芎1兩,細辛1兩半,蒼朮1兩半,草烏頭(切,同蒼朮用鹽1撮炒鹽令黑)3兩,天花粉3兩,藁本半兩,蔓荊子半兩,萆薢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白芷半兩,官桂3錢(去粗皮,不見火)。 主治:三十六種風,左癱右瘓,手足不隨,面口斜,偏正頭風。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