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心丹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氣: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效。心氣虛弱者,常表現為心悸、氣短、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人參可補益心氣,改善心臟功能,緩解心氣虛弱所致的諸多症狀。
2. 固護心脈:人參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改善心肌血液循環,並有助於維持心血管系統的穩定性。益心丹主要用於治療心氣虛弱、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的補益心氣、固護心脈之功效,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增強體質,達到治療目的。
益心丹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養心: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心血循環,治療心悸、心痛等心臟病症。
- 補益氣血: 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心臟虛弱,對於心臟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總之,當歸在益心丹方劑中扮演著活血養心、補益氣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促進心血管健康。
益心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其清潤肺燥,可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滋養心陰,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安、心煩氣躁等情況。
二、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益心丹中其他藥材如茯苓、遠志等也具有安神、健脾等功效,麥門冬與之搭配,可增強藥效,共同達到養心安神、寧心安神、健脾利濕的作用。
益心丹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可治療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小便不利等症狀。益心丹主治心熱煩躁,心悸不安,口渴咽乾,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天花粉可清心熱、除煩躁,利小便,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功效。
- 緩解心肌損傷:研究表明,天花粉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緩解心肌損傷,保護心臟功能。益心丹中加入天花粉,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緩解心悸、心煩等症狀。
益心丹方劑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五味子性酸甘,入心肺腎經,具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肺止咳等功效。益心丹主要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狀,五味子可滋養心腎、安神定志,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益心氣、安神定志之效。
二、五味子能收斂固澀,防止心氣外泄。心氣不足時,易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五味子的固澀作用,能有效防止心氣外泄,穩定心神,幫助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益心丹的治療效果。
益心丹中包含遠志,主要原因如下:
- 安神定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益心丹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而遠志的安神作用,有助於平復心神、改善睡眠品質,使患者能安心定志。
- 通竅開鬱: 遠志亦能通竅開鬱,對於心神鬱結、胸悶氣短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益心丹中常與其他具有理氣解鬱功效的藥材搭配使用,如香附、鬱金等,共同達到舒肝解鬱、活血化瘀的效果。
益心丹方劑中包含神麴,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神麴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益心丹主要針對心悸、失眠、心煩等症狀,而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化常會加重心神不安。神麴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為心臟提供充足的營養,從根本上改善心神失調。
- 助藥力,增強療效: 神麴有引藥入心、助藥力之效。益心丹中其他藥物如遠志、茯苓等,性偏平和,加入神麴可促進藥效發揮,更好地改善心神失調症狀。
綜上所述,神麴在益心丹方劑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能改善脾胃功能,還能增強藥效,共同改善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寧症狀。
益心丹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化瘀止痛: 硃砂亦能活血化瘀,對於心脈瘀阻所致的胸痛、心絞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然而,硃砂為重金屬,長期服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益心丹的服用應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或長期服用。
益心丹方劑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開竅醒神,化痰開鬱: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鬱之效。益心丹主治心神不安、痰濁蒙竅、胸悶心悸等症,水菖蒲能開竅醒神,化解痰濁,使心神安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水菖蒲亦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益心丹中可能也存在氣血瘀阻、經絡不通等情況,水菖蒲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益心丹方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強心安神: 菟絲子性平,味甘,歸腎、肝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血安神之效。心腎相交,心主神志,腎精充盈則心神安定。益心丹治療心悸、失眠等症,菟絲子可補益腎精,從根本上改善心神不寧。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益心丹中,其他藥材如遠志、茯苓等也具有安神益智的作用,菟絲子與之配合,可協同增強其補腎安神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心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勞心思慮」所致之心血虧損,核心病機為「心火沸騰」(虛火上擾)、心神失養。其症狀特徵如下:
- 心神不寧:夜夢不安、驚悸健忘,屬心陰不足而神不守舍。
- 氣血兩虛:形神憔悴、面色無華,反映心血耗傷、氣虛失榮。
- 虛熱擾動:心火沸騰非實火,乃陰虛陽亢之虛熱,故需滋養為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養陰為君:
- 人參大補元氣,助心氣推動心血;
- 麥冬、天花粉清潤養心胃之陰,制虛火;
- 五味子斂心氣,與人參、麥冬合為「生脈散」架構,固氣陰之本。
安神定志為臣:
- 炒棗仁、遠志、菖蒲協同交通心腎,棗仁養肝血安魂,遠志化痰開竅,菖蒲醒神益智,針對「健忘驚悸」;
- **丹砂(朱砂)**重鎮安神,直接鎮靜浮越之心火,然其毒性需辨證慎用。
活血養血為佐:
- 當歸補血活血,使心血得充而神有所附;
- 菟絲子補腎益精,從下焦助心腎相交,強化根本。
健脾消導為使:
- 神曲健脾消食,防滋膩礙胃,確保藥效吸收。
核心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養心氣陰血」為主,「鎮靜安神」為輔,兼顧「心脾腎同調」。其組方特點在於:
- 補而不滯(如神曲佐制);
- 清斂並行(如天花粉清熱、五味子收斂);
- 心腎同治(菟絲子引藥入腎)。
適用於思慮過度、心陰耗傷而虛熱內擾之證,透過滋養與鎮靜雙向調節,恢復心神平衡。
中醫辨證關鍵
此方偏重「虛證」,若見實熱痰火(如苔黃厚、脈滑數)或陽虛陰盛(畏冷、脈沉遲)則非所宜,需另擬他方。
傳統服藥法
人參5錢,當歸5錢,麥冬1兩,炒棗仁1兩,天花粉1兩,北五味1兩,遠志1兩,神曲1兩,丹砂1兩,菖蒲5分,菟絲子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硃砂,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心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黃耆(蜜炙)1兩,茯神(去木)1兩,人參(去蘆)1兩,遠志(水煮,去心)1兩,熟乾地黃1兩(洗),北五味子2兩,龍齒(煅,别研)半兩,柏子仁半兩(别研)。 主治:心氣不足,夢中遺泄。
益心丹,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5錢,當歸5錢,麥冬1兩,炒棗仁1兩,天花粉1兩,北五味1兩,遠志1兩,神曲1兩,丹砂1兩,菖蒲5分,菟絲子3錢。 主治:勞心思慮,心血虧損,心火沸騰,夜夢不安,久側驚悸健忘,形神憔悴,血不華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