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補衝湯

益氣補衝湯

YI QI BU C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8%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4%
胃經 7%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補衝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補氣功效,可 益脾胃之氣補肺氣之虛。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可 振奮心氣益氣養血,有助於 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人參亦有補脾胃之效,可 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使機體更有效地吸收營養, 改善氣血不足,進而 增強體質。故益氣補衝湯中加入人參,有助於 整體提升機體正氣,改善氣血不足,提升抵抗力

益氣補衝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以益氣補氣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氣血不足,白朮健脾益氣,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氣血生化,從根本上提升人體氣血。
  2. 補中益氣: 白朮能補中益氣,起到填補中氣、增強體力的作用。方中加入白朮,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補益氣血,改善氣虛、體弱等症狀,使患者恢復元氣,增強體質。

益氣補衝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功效。方劑中以補氣為主,但氣虛常伴血虛,而當歸能補血,與人參、黃芪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
  2. 調和藥性:方劑中黃芪性偏溫燥,人參性偏甘溫,容易燥熱傷陰。當歸性微溫,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熱之弊。

總之,當歸在益氣補衝湯中起著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發揮更佳。

益氣補衝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血氣: 熟地黃為補血要藥,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能有效改善氣虛血虧、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
  2. 補腎固衝: 熟地黃入腎經,具有滋腎陰、補腎精的作用,能強化腎氣,固衝止脫,對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衝任不固、子宮下垂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熟地黃在益氣補衝湯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補氣血、固衝任的功效,治療氣虛血虧、衝任不固等症狀。

益氣補衝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方劑旨在補氣升陽,以益氣補衝,而黃耆作為補氣藥之首,可有效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有助於改善氣虛所致之諸症。
  2. 扶正祛邪: 黃耆還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夠增強免疫功能,抵禦外邪侵襲。方劑中加入黃耆,可以有效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並預防疾病復發。

因此,黃耆的加入不僅能有效補益氣血,更能提升機體免疫力,符合益氣補衝湯的整體治療目的。

益氣補衝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補肝腎,益精血: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能滋養肝腎精血,對於氣虛血虧、腰膝酸軟、頭昏眼花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益氣補衝湯多用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者,枸杞子的滋補作用可以提升氣血,改善體質。
  2. 補益氣血,改善面色:枸杞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鐵等,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提升氣色。益氣補衝湯以補益氣血為主,枸杞子的加入可以增強補益功效,使氣血充盈,面色紅潤。

中藥方劑[益氣補衝湯]的組成中,包含菟蕬子,因為菟蕬子具有補腎壯陽和強健筋骨的作用。菟蕬子能夠增強腎功能,對於由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和疲乏無力有顯著效果,並且其強健筋骨的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體力。這使得[益氣補衝湯]在調理腎虛和增強體力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益氣補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益氣補衝湯中多用辛溫之藥,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辛溫之性過於燥烈,防止傷及脾胃。

2. 補脾益氣: 甘草亦具補脾益氣之功,與人參、黃芪等藥物相配合,可增強補氣功效,使補益作用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氣補衝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見於清代醫家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氣血虧甚」導致之經閉及全身虛損諸證。病機核心在於肝脾腎三臟俱虛,氣血生化無源,衝任失養。具體表現可分三層解之:

  1. 氣血虧耗

    • 經閉數月者,乃血海空虛,無血可下。
    • 皮膚乾燥、形瘦、舌淡,皆因血虛失濡。
    • 心累氣短、動則喘逆,屬宗氣不足,心肺失養。
  2. 肝腎精虧

    • 頭暈目眩為肝血不能上榮。
    • 腰痠無力乃腎精虧虛,骨髓不充。
  3. 脾胃虛弱

    • 食少、脈緩無力,顯見中焦運化乏力,氣血生化不足。

全方暗合「婦人重血,血由氣生,氣由精化」之理,針對氣血精三者皆虛之證,標本兼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益氣健脾爲核心(重建氣血生化之源)

  • 泡參、黃耆、白朮、炙甘草:四藥合參,實為變通之「四君子湯」,專補脾肺之氣。泡參(即南沙參)益氣生津,黃耆升舉清陽,白朮燥濕健脾,炙甘草和中,共奏「培土生金」之功,使氣旺則能生血。

2. 養血調肝爲樞紐(充盈血海以通經)

  • 秦歸(當歸)、熟地:當歸活血養血,熟地滋陰填精,二者相配,取「四物湯」之半,補而不滯,專療血虛經閉。
  • 枸杞、菟絲:枸杞養肝明目,菟絲平補肝腎,二藥從「精化血」層面滋養衝任,助當歸、熟地濡養血海。

3. 安神固腎爲根基(斡旋精氣以資先天)

  • 雲神(茯苓)、菟絲:茯苓寧心安神,兼助白朮健脾滲濕;菟絲溫補腎陽,與熟地形成「陰中求陽」之勢,腎氣充則衝脈得固。

全方配伍特點

  • 氣血互生:以補氣藥推動血之生成(陽生陰長)。
  • 肝脾腎同調:脾健則精微得輸,肝潤則藏血有權,腎充則精血互化。
  • 動靜相宜:當歸活血防熟地之膩,茯苓滲濕佐參耆之滯,使補而不壅。

治療原理推演

本方透過三組藥物協同,形成「補氣→生血→填精→固衝」之遞進效應:

  1. 先以參、耆、朮急復脾氣,扭轉氣虛攝血無權之勢;
  2. 繼用歸、地、杞滋養陰血,充實衝任二脈;
  3. 終以菟絲、茯苓調攝下焦,使精血得藏,月事漸復。

其妙在「不專通經而經自通」,符合「欲通之,先充之」的治療邏輯,體現中醫「以補爲通」的深層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泡參5錢,白朮4錢,雲神4錢,秦歸3錢,熟地4錢,黃耆3錢,枸杞3錢,菟絲3錢,甘草(炙)3錢。
氣血雙補,兼滋肝腎。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氣喘月經稀少閉經腰痛暈眩身體消瘦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補衝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泡參5錢,白朮4錢,雲神4錢,秦歸3錢,熟地4錢,黃耆3錢,枸杞3錢,菟絲3錢,甘草(炙)3錢。 主治:氣血雙補,兼滋肝腎。主治:氣血虧甚,經閉數月,皮膚乾燥不潤,形體消瘦,心累氣短,動則喘逆,頭暈目眩,腰痠無力,食少,舌質淡,苔正常,脈緩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