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養陰除濕丸

YI PI YANG YIN CHU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5%
肺經 14%
胃經 12%
腎經 5%
膀胱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小腸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的以下特性:

  • 補氣健脾:人參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脾虛所致的濕氣困阻。
  • 益氣生津:人參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可改善脾陰不足,緩解口渴、舌燥等濕熱症狀。
  •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濕邪入侵,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

因此,人參在益脾養陰除濕丸中,發揮了補脾益氣、滋陰除濕的功效,起到扶正祛邪、整體調理的作用。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在於白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燥,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於脾虛濕困、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升陽舉陷:白朮還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補中益氣,升提中氣,對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引起的腹瀉、脫肛、子宮下垂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白朮在益脾養陰除濕丸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升陽舉陷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氣虛乏力等症狀,達到益脾養陰除濕的功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方劑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寧心,益氣安神: 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脾主運化,若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易出現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茯神可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同時安神定志,改善失眠、心悸等症狀。
  2. 除濕利水,健脾化濕: 茯神亦具利水滲濕之效,能利水滲濕,化解體內積聚的溼邪。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溼盛,則易出現水腫、腹脹等症。茯神能健脾化濕,促進水濕代謝,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諸多不適。

綜上所述,茯神在益脾養陰除濕丸方劑中,既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又能除濕利水,健脾化濕,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燥濕: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其芳香走竄之性,能疏散脾胃之濕氣,並促進脾陽運化,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消除濕邪。
  2. 和中降逆:橘紅能理氣降逆,緩解因濕邪阻滯脾胃引起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同時也能幫助脾胃運化,提高食慾。

此外,橘紅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其藥效,例如與茯苓、白朮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健脾利濕,並輔助改善濕邪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益脾養陰: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滋陰之效。脾主運化,其氣血不足則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濕邪困脾。當歸能補脾血,益脾陰,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消除濕邪。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性寒涼的藥物,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品傷脾胃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強藥物整體的療效,使補脾養陰除濕的效果更佳。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降火: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除煩的功效,可針對脾虛濕熱、陰虛火旺等症狀,緩解燥熱、口渴、便祕等表現。
  2. 養脾健胃: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脾虛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問題,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因此,生地黃在益脾養陰除濕丸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其滋陰降火、養脾健胃的功效,有效改善脾虛濕熱、陰虛火旺等症狀,達到益脾養陰除濕的療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方中加入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養陰除濕的效果。
  2. 緩解濕熱: 濕熱常伴有腹痛、口苦等症狀,而白芍能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同時還能收斂脾胃,減少濕氣的產生。

因此,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白芍,既能養血柔肝,又能緩解濕熱,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行氣燥濕的功效。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燥濕化痰,並可促進脾胃運化,健脾消食。

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理氣化濕,健脾開胃,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益脾養陰除濕丸方劑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解鬱,增強脾胃功能: 遠志性味苦甘,歸心、脾經,具有安神解鬱、益智開竅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其功能失調可導致心神不安、情緒不佳。遠志入心脾,可安神解鬱,改善情緒,同時有助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達到健脾養陰、除濕止瀉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山藥、白朮等,均具有健脾益氣、除濕利水之效。遠志的加入,可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安神解鬱、健脾除濕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劑中若脾胃濕熱、心火亢盛,梔子可清熱降火,緩解因濕熱上炎導致的口苦口乾、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利濕退黃: 梔子亦有利濕退黃之效。若脾胃濕熱,導致濕邪困脾,或肝膽濕熱,可致黃疸,梔子可清熱利濕,退黃疸。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燥濕: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止瀉之功效。對於脾胃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行氣消脹、健脾利濕的作用,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2. 疏肝理氣:木香亦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益脾養陰除濕之目的。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健脾,助運脾胃: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脾胃,行氣消脹,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脾胃為後天之本,健脾胃有助於促進水濕代謝,進一步達到除濕的效果。
  2. 溫脾止瀉,緩解濕邪困脾: 砂仁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緩解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濕邪困脾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調,砂仁的溫脾作用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進一步達到除濕的效果。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龍膽草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能有效改善脾胃濕熱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
  2. 瀉火解毒: 龍膽草除了清熱利濕外,還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輔助改善因濕熱內蘊而引發的皮膚瘙癢、瘡瘍等症狀。

因此,龍膽草的加入有助於益脾養陰除濕丸整體的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功效,達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排膿,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澤瀉還能健脾利水,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因濕困脾胃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因此,在益脾養陰除濕丸的配方中加入澤瀉,可有效地達到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目的,從而達到整體調理脾胃、祛除濕邪的效果。

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益脾養陰除濕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緩解這些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2. 增強補脾益氣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滋陰養脾、除濕利水等藥材配合,可增強益脾養陰、除濕利水的整體療效,使脾胃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復,達到治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脾養陰除濕丸」

本方劑主要治療各種男科疾病。其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茯神、橘紅、當歸、生地黃、白芍、青皮、遠志、梔子、木香、砂仁、龍膽草、澤瀉、甘草。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的功效。

白朮:具有健脾、除濕、利水的功效。

茯神:具有益心、安神、補腦的功效。

橘紅: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養血、緩痛的功效。

青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濕的功效。

遠志:具有益心、寧神、止咳、化痰的功效。

梔子:具有清熱、涼血、瀉火的功效。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化積的功效。

砂仁:具有健脾、溫胃、行氣、化痰的功效。

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的功效。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的功效。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急、調和諸藥的功效。

益脾養陰除濕丸具有補氣健脾、滋陰清熱、除濕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各種男科疾病,如陽痿、早洩、遺精、前列腺炎、尿頻、尿急、尿痛等。

總結

益脾養陰除濕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補氣健脾、滋陰清熱、除濕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各種男科疾病,如陽痿、早洩、遺精、前列腺炎、尿頻、尿急、尿痛等。該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如人參、白朮、茯神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養陰除濕丸,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 益脾養陰除濕丸(《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人參3錢,生于朮5錢,茯神5錢,橘紅2錢,當歸5錢,乾地黃6錢,白芍3錢(炒),青皮1錢5分(炒),遠志2錢(肉),梔子3錢(炒),木香1錢5分,廣砂1錢5分(仁),膽草3錢(酒洗),炙半夏3錢,澤瀉3錢,甘草1錢。主治:益脾養陰除濕。 。 主治:益脾養陰除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