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湯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在養陰湯中,川芎可以協助疏散體內寒邪,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整體陰虛體質的調理。
- 引藥入陰: 川芎氣味芳香,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陰分,促進藥效發揮。在養陰湯中,川芎可以引導滋陰藥物進入陰分,達到更好的滋陰養血效果。
總之,川芎在養陰湯方劑中,發揮了疏散風寒、活血行氣、引藥入陰等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改善陰虛體質。
養陰湯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養血潤燥」的功效。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等作用。
養陰湯通常用於治療陰虛血燥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心煩失眠等。而當歸的養血潤燥之性,可以滋養陰血,緩解血燥之症,從而達到養陰潤燥的效果。同時,當歸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恢復。因此,當歸是養陰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養陰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適合治療陰虛內熱、血熱妄行等症狀。
- 養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並能促進體內津液的生成,適用於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津液不足等陰虛症狀。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養陰湯中起到滋陰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血熱妄行等症狀。
養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其能滋養陰血,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陰虛內熱、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症狀,與養陰湯滋陰清熱的功效相輔相成。
- 緩解肝氣不舒:白芍具有一定的舒肝解鬱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導致的胸脅脹痛、情緒不穩定等症狀。由於肝主疏泄,肝氣不舒易導致陰血虧虛,白芍的加入能調節肝氣,間接促進陰液的生長,達到更好的滋陰效果。
養陰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 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酸味可 收斂肺氣、固澀腎精,有助於治療肺陰不足、腎精虧虛所致的虛汗、盜汗、津液不足等症狀。同時,五味子亦能 生津止渴,補充體內津液,緩解口乾舌燥等不適。
因此,五味子在養陰湯中可起到 滋陰潤肺、固澀止汗、生津止渴 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養陰的效果。
養陰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養陰湯常用於治療陰虛肺燥、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乾咳、口乾咽燥等症狀,麥門冬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滋潤肺部、改善津液分泌的作用。
- 清熱解毒:麥門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在養陰湯中,麥門冬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起到更好的療效。
養陰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火除煩: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養陰湯多用於治療熱病、陰虛火旺所致的煩躁、失眠、口渴、咽乾等症狀。黃芩可清瀉心火、降肺熱,起到緩解熱象、安神定志的作用。
- 解毒止血,利濕消腫: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止血、利濕消腫的功效。養陰湯中加入黃芩,有助於緩解因熱邪內陷引起的各種毒症,以及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出血、濕熱等病症。
總之,養陰湯中加入黃芩,是為了發揮其清熱瀉火、解毒止血等功效,更好地達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目的。
養陰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養陰湯常用於治療肺陰不足、津液虧虛所致的咳嗽、咽乾等症。加入桔梗可宣通肺氣,使津液下行,有助於潤肺止咳,緩解咽喉不適。
- 利氣行水:桔梗還具有利氣行水的功效,有助於促進體內水液運行,排除痰濕,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滋陰養肺,改善肺部功能。
總之,桔梗在養陰湯中發揮宣肺利咽、利氣行水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陰不足、津液虧虛所致的咳嗽、咽乾等症,提升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養陰湯」主治功效: 出麻疹後
中藥方劑組成:
- 川芎:活血化瘀
- 當歸:補血活血
- 生地黃:清熱涼血
- 白芍:平肝息風
- 五味子:固澀收斂
- 麥門冬:養陰生津
- 黃芩:清熱燥濕
- 桔梗:宣肺利咽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生地黃: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白芍: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五味子: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降氣可治嘔吐、暈眩、口苦等症;生津止渴可刺激唾液和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強筋骨可增強骨骼力量,強健筋骨;解酒毒可保護肝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8分,牛蒡子(炒,研)8分,當歸7分,白芍藥7分,麥冬7分,荊芥3分,川芎2分,薄荷2分,元參5分,連翹5分。
後劑加黃連2分5釐。麻疹女子經水適來,女子14歲以後有出麻者,常恐天癸正行,血走氣虛而成伏陷,宜去白芍、川芎、熟地黃,加生地黃。
養陰配陽。
水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麻疹後陰虛津傷者。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六。 組成:川芎、當歸、生地、芍藥、五味、麥冬、黃芩、桔梗。 主治:養陰。主治:麻疹後。
養陰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人參、茯苓、陳皮、柴胡、羌活、香附(童便制)、鬱金、甘草。 主治:清神養榮。主治:師尼室寡經閉,每日上午神思昏憒,畏日羞明,心胸幽痛,稍涉勞動與行經時,其病更極。
養陰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二。 組成:熟地黃8分,牛蒡子(炒,研)8分,當歸7分,白芍藥7分,麥冬7分,荊芥3分,川芎2分,薄荷2分,元參5分,連翹5分。 主治:養陰配陽。主治:麻疹久病,元氣虛弱,或煩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滯在皮膚間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