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傾湯

FU Q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21%
肺經 18%
胃經 12%
腎經 11%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2%
心包經 0%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扶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扶傾湯多用於治療氣虛體弱、心氣不足、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可以補益心脾,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改善虛弱狀態,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2. 固本培元:扶傾湯常用於治療一些病程較長、體虛易感之症,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固本培元,減少復發,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避免病情反覆。

扶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扶傾湯常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血虛狀況,進而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扶傾湯中加入當歸,還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淤血,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

扶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固本扶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扶傾湯多用於治療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肢體麻木等症狀。茯苓能補益脾腎之氣,利水滲濕,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改善眩暈等症狀,達到固本扶正之功效。
  2. 配伍增效: 茯苓與扶傾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山藥等配伍,可協同作用,加強補氣健脾、益腎固本的效果。例如,茯苓與黃芪合用,可增強補氣固表作用;與山藥合用,可加強健脾補腎功效。

扶傾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扶傾湯主治脾胃虛弱,氣機不順,導致的眩暈、嘔吐等症狀,半夏可降胃氣,止嘔逆,緩解眩暈。
  2. 化痰止咳: 半夏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扶傾湯中可能存在痰濁阻滯,影響氣機升降,導致眩暈等症狀。半夏能化痰濁,使氣機通暢,進一步改善眩暈症狀。

扶傾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歸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的功效。扶傾湯治療的是陽氣虛衰,寒凝心脈所致的眩暈、昏厥、脈微欲絕等症狀,附子可以溫陽回陽,振奮心氣,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二、 溫通心脈: 扶傾湯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芍、炙甘草等,亦有助於溫通心脈,但附子加入後,可以進一步增強溫通心脈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腦供血,有效緩解眩暈、昏厥等症狀。

扶傾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固攝精氣: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固精止遺之效。扶傾湯多用於治療腎虛不固所致的遺尿、尿頻、夜尿等症狀,補骨脂可溫腎固攝精氣,減少尿液失禁,改善症狀。
  2. 助陽化氣,溫脾止瀉: 扶傾湯中常配伍其他溫腎藥物,補骨脂可助陽化氣,溫脾止瀉,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改善患者虛寒體質,促進整體療效。

扶傾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扶正祛邪: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扶傾湯用於治療氣虛外感,症狀如乏力、自汗、易感冒等,黃耆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2. 與其他藥材配伍相宜:扶傾湯中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等,以疏風解表為主,而黃耆則起到補氣固表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扶正祛邪、解表止汗的效果。

因此,扶傾湯中加入黃耆,可有效提升方劑的補氣固表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扶傾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針對其 滋陰潤肺 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扶傾湯屬於滋陰清熱、降逆止嘔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肺陰不足、津液虧損、心煩口渴、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

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緩解肺陰不足導致的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同時也能夠滋養心陰,緩解心煩、失眠等不適。因此,麥門冬在扶傾湯中起到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降逆止嘔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扶傾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化濕濁、止嘔吐的功效。扶傾湯主治脾胃虛寒、氣逆上衝所致的頭暈目眩、嘔吐、腹脹等症,砂仁溫脾胃,化濕濁,可有效止嘔,緩解氣逆上衝的症狀。
  2. 行氣化濕:砂仁亦有行氣化濕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改善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所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扶傾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其補氣健脾的功效,以扶正祛邪。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作用。扶傾湯多用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而白朮可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此外,白朮還可固表止汗,減少汗液流失,進一步增強體力,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主治功效


扶傾湯,顧名思義,是以扶助正氣為 основным принципом。其組方中人參、黃耆、補骨脂均具有補氣的作用。其中,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固表之功。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功。補骨脂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補腎補氣之功。

扶傾湯中白朮、茯苓、半夏均具有利濕的作用。白朮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祛風止汗之功。茯苓性平,味甘,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嘔平喘之功。

扶傾湯中當歸、附子、麥門冬均具有溫陽的作用。當歸性溫,味甘,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附子性熱,味辛,歸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功。麥門冬性寒,味甘,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清心潤肺之功。

扶傾湯中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燥濕健胃、行氣止瀉、止嘔消脹之功。

扶傾湯中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濕、益氣補虛之效。主治痰濕凝聚胸中,邪盛正衰,突然昏倒,肌肉跳動,心跳加劇,不能言語,手不能動,腳不能走,呼吸發出鼾聲,只有眼睛能轉動。

扶傾湯方劑組成介紹: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健脾胃、溫腎壯陽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補血、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等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固表、養血活血、補血、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功效。
  • 砂仁: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健脾胃等功效。

扶傾湯是一味複雜的中藥方劑,具有溫陽利濕、益氣補虛之效。適用於痰濕凝聚胸中,邪盛正衰,突然昏倒,肌肉跳動,心跳加劇,不能言語,手不能動,腳不能走,呼吸發出鼾聲,只有眼睛能轉動等症狀。由於中藥方劑組成的複雜性,在服用前應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5錢,當歸5錢,半夏2錢,附子1錢,破故紙1錢,黃耆1兩,麥冬1兩,砂63粒,白朮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打鼾高血脂多痰言語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扶傾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人參5錢,當歸5錢,茯苓5錢,半夏2錢,附子1錢,破故紙1錢,黃耆1兩,麥冬1兩,砂仁3粒,白朮5錢。 主治:痰濕結而不散,猝倒,肉跳心驚,口不能言,手不能動,足不能行,痰聲如鼾,惟雙目能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