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氣湯

PEI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20%
肺經 17%
腎經 12%
胃經 11%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培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的功效。培氣湯旨在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抵抗力,而人參正是補氣藥材中的上品,能有效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心悸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培氣湯多用於治療氣虛體弱、容易感冒等症狀,人參的扶正作用能增強患者抵抗力,避免反覆發作。

培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效。對於氣虛乏力、易感風寒、表虛自汗等症狀,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與培氣湯整體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相契合。
  2. 提升藥效: 黃耆作為君藥,能引導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發揮作用,起到增強補氣、固表功效的作用。同時,黃耆還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協調,提升整體療效。

培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健運脾胃,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培氣湯旨在補益氣血,而白朮的健脾益氣功效,能為氣血生成提供基礎,促進氣血的生成和流通。
  2. 燥濕利水: 白朮還具燥濕利水之功,能祛除體內濕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避免濕邪阻礙氣機運行,有利於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因此,白朮在培氣湯中起着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促進氣血生成和流通,有助於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培氣湯中加入茯苓,是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一、健脾益氣: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者,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氣血生成。

二、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氣虛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培氣湯中加入茯苓,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增強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氣虛、脾虛等症狀的目的。

培氣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因其溫陽補氣之效,用以補益元氣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其溫陽散寒,能振奮陽氣,回陽救逆,尤其適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氣虛乏力、畏寒肢冷等症。

培氣湯旨在補益元氣,溫陽散寒,而附子之溫陽補氣之效恰與方劑目的相符,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培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培氣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痰多之症,而半夏能有效祛除痰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氣虛乏力的症狀。
  2. 降逆止嘔:半夏亦有降逆止嘔之效。培氣湯中若伴有嘔吐症狀,半夏可抑制胃氣上逆,減輕嘔吐頻率,進而提升患者的整體療效。

因此,半夏在培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化痰濕,又能降逆止嘔,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培氣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健忘失眠等症狀。同時,其化濕健脾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氣血生化,進而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因此,在培氣湯中加入水菖蒲,可以起到振奮心脾、醒神健脾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培氣湯的功效,達到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培氣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石室秘錄》的記載,培氣湯主治的病症為“中風無熱”,症見“忽然卒倒,不知人事,口中痰聲作響”。陳士鐸認為此證並非真中風,而是“氣虛”所致,並指出“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這與現代醫學中“中風”包含腦出血、腦梗塞等多種疾病的概念不同,更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虛脫”、“暈厥”等病症。

病機分析:

陳士鐸認為此證的病機為“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致氣衰,又加起居不慎”。簡而言之,就是房勞過度,損傷腎精,導致氣虛,加之外感或情志等因素誘發,導致氣機逆亂,清竅被蒙,從而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等症狀。

治療原理:

培氣湯的組方以“補氣”為主,兼以“消痰”。

  • 補氣: 方中重用人參、黃耆、白朮大補元氣,其中人參補五臟之氣,黃耆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三藥合用,共奏補益脾胃、扶助正氣之功。
  • 消痰: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白芥子(原文中未列於培氣湯的組成中,但有提到,疑為作者疏漏)溫肺化痰、利氣散結,二者合用,可化痰降逆,使氣機通暢。
  • 溫陽: 附子溫裡散寒、回陽救逆,少量使用,既能助人參、黃耆、白朮補氣,又能溫通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
  • 利水: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既可助白朮健脾,又能祛除水濕,防止痰濕再生。
  • 開竅: 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可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

綜合分析:

培氣湯以大隊補氣藥為主,配以溫陽、化痰、利水、開竅之品,共奏補氣扶正、化痰開竅之功。全方補氣而不滯氣,消痰而不耗氣,切中“氣虛痰阻”之病機,故能治療“中風無熱”之證。

然而,從其他醫家的論述和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培氣湯的應用可能更廣泛,例如: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以「參赭培氣湯」治療「膈食」,其病機為中氣不足,胃氣不降,沖氣挾痰上逆,阻塞賁門。方中以人參大補中氣,以降逆安沖、清痰理氣的赭石、半夏、柿霜為佐,並加入知母、天冬、當歸、蓯蓉等滋陰潤燥之品。其治療原理與培氣湯有相似之處,均以補氣為主,但更側重於降逆化痰、滋陰潤燥。
  • 《醫學集成》中駱世馨以培氣湯治療「中風無熱」,並指出「左手不仁」可用加味地黃湯。這提示培氣湯可能也適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等症狀。

總之,培氣湯以補氣為主,兼以溫陽、化痰、利水、開竅,主治氣虛痰阻所致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等症狀。其應用範圍可能較為廣泛,但具體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黃耆1兩,焦朮1兩,茯苓5錢,附子3錢,半夏2錢,白芥2錢,菖蒲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培氣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人參1兩,黃耆1兩,焦朮1兩,茯苓5錢,附子3錢,半夏2錢,白芥2錢,菖蒲1錢。 主治:中風無熱。忽然卒倒,不知人事,口中痰聲作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