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暖宮丸

白芷暖宮丸

BAI ZHI NUAN G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8%
肝經 13%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8%
心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芷暖宮丸中加入禹餘糧,主要是為了其溫腎壯陽、補氣固精的功效。禹餘糧性溫,味甘,入腎經,能溫補腎陽,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宮寒、月經不調等症狀。此外,禹餘糧亦能補益脾氣,改善脾虛造成的氣血不足,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溫暖子宮。因此,白芷暖宮丸中加入禹餘糧,可起到溫腎暖宮、調經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女性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各種婦科疾病。

白芷暖宮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散寒邪: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效。女性宮寒常伴有寒邪入侵,生薑可溫暖子宮,驅散寒邪,改善宮寒症狀,提高藥效。
  2. 協調藥性:白芷性溫燥,易傷陰,生薑性溫而不燥,可緩解白芷的燥性,協調藥性,避免藥物副作用,提升藥效的穩定性。

生薑與白芷相配,可發揮溫散寒邪、協調藥性的作用,增強白芷暖宮丸的療效。

白芷暖宮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效,可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宮寒腹痛,配合白芷溫經散寒,協同作用,減輕疼痛症狀。

二、調理氣血: 白芍能養血柔肝,改善氣血運行,而白芷則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流通,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宮寒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經期不適等症狀。

綜上,白芍在白芷暖宮丸中發揮着緩解疼痛和調理氣血的雙重作用,提升其治療效果。

「白芷暖宮丸」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止痛: 白芷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宮寒、痛經等症狀。
  2. 散寒除濕: 白芷性溫,可溫經散寒,驅散體內寒濕,改善因寒濕入侵導致的宮寒、白帶異常等問題。

白芷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暖宮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宮寒及相關症狀的效果。

白芷暖宮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溫暖子宮,改善宮寒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花椒辛溫,能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

花椒與白芷等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改善女性因宮寒所致的各種不適。

白芷暖宮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溫陽散寒,調理女性月經不調及腹痛等症狀。方劑中包含阿膠,這是一種以駱駝膠製成的中藥,富含膠原蛋白及多種氨基酸,具有滋陰潤燥的特性。阿膠在白芷暖宮丸中的加入,旨在增強其潤澤與調和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因寒凝而導致的經血不暢及腹痛。

阿膠的作用不僅能夠滋陰,還具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有助於女性體內的血液和氣的運行,進而緩解因寒濕所造成的不適。此方劑的組成旨在以暖宮的方式,從而進一步促進體內的“陽氣”運行,平衡女性的生理狀況。因此,阿膠的添加不僅符合方劑的整體功效需求,也增強了其對女性健康的呵護,使之成為理想的調理藥方。

白芷暖宮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血: 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可改善宮寒、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白芷則具有通鼻竅、散風寒的作用,與艾葉搭配,可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2. 協同白芷,加強活血化瘀: 白芷本身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艾葉可增強其活血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不足,緩解疼痛,從而達到暖宮止痛的效果。

白芷暖宮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川芎,具有重要的療效。川芎以其獨特的性質,在調理女性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首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血液淤滯引起的痛經和不適。此外,川芎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於減輕經期不適及改善子宮的健康。其次,川芎對於氣血的調和也具備顯著作用,從而提高整體生理功能。配合其他藥材,如白芷等,川芎使得白芷暖宮丸的效果更加綜合,既能舒緩疼痛,又能調整氣血,進一步增強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女性保健和月經調理中,白芷暖宮丸的組成中加入川芎,是基於其強大的藥理作用與協同效應,使之成為自然療法中的一個重要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芷暖宮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子宮虛弱,風寒客滯」所導致的婦科問題。其主治範疇廣泛,涵蓋以下幾類症狀:

  1. 生育功能障礙:如「斷緒不成孕育」(久不受孕)、「數嘗墮胎」(習慣性流產),反映子宮虛寒無法固胎。
  2. 異常出血與帶下:包括「帶下赤色」(血色分泌物)、「漏下五色」(多色異常陰道出血),顯示衝任不固,血海失調。
  3. 氣血虧虛證候:如頭暈、短氣、胸悶心悸、面色青黃、肌膚消瘦,均因長期失血或風寒內擾,氣血生化不足所致。
  4. 寒凝血瘀疼痛:臍腹刺痛連及腰背、兩脅牽急,屬風寒客滯經脈,氣血不通則痛。

綜合而言,此方以「暖血海、實衝任」為核心,通過溫補子宮、散寒祛瘀、調和氣血,改善虛寒性婦科疾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路

  1. 溫陽散寒

    • 白薑(炮)川椒(制):溫中散寒,通陽化凝,直接針對子宮虛寒與風冷客滯。
    • 艾葉(制):暖宮止血,經典婦科溫藥,能驅下焦寒濕。
  2. 固澀止血

    • 禹餘糧(制):重鎮收斂,擅止崩漏帶下,為「漏下五色」要藥。
    • 阿膠(粉炒):滋陰止血,補血兼固衝任,與溫藥相配防燥熱傷陰。
  3. 活血調經

    • 川芎白芷:辛溫行氣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白芷兼散風寒、止疼痛,改善臍腹刺痛。
    • 芍藥:緩急止痛(可能為白芍),與川芎動靜相合,調和氣血。
  4. 和血養營

    • 蜜丸配合米飲或溫酒送服,甘緩補益,助藥力溫行而不峻猛。

設計原理與整體協同

  • 標本兼治
    • 治本:以白薑、川椒、艾葉溫補胞宮,解決「子宮虛弱」的根本。
  • 動靜結合
    • 川芎、白芷活血行氣,搭配禹餘糧、阿膠收斂止血,避免溫燥耗血。

此方體現「溫而不燥,行而不傷」的配伍智慧,適用於虛寒夾瘀、血失統攝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制)1兩, 白薑(炮)3分, 芍藥3分, 白芷3分, 川椒(制)3分, 阿膠(粉炒)3分, 艾葉(制)3分, 川芎3分。
暖血海,實衝任;常服溫補胞室,和養血氣,光澤顏色,消散風冷,退除百病,自成孕育。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米飲送下;或溫酒,醋湯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陰道炎白帶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月經期間過長面色發青噁心反胃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芷暖宮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 組成:禹餘糧(制)1兩,白薑(炮)3分,芍藥3分,白芷3分,川椒(制)3分,阿膠(粉炒)3分,艾葉(制)3分,川芎3分。 主治:暖血海,實衝任;常服溫補胞室,和養血氣,光澤顔色,消散風冷,退除百病,自成孕育。主治:子宮虛弱,風寒客滯,因而斷緒不成孕育。及數嘗墮胎,或帶下赤色,漏下五色,頭目虛暈,吸吸少氣,胸腹苦滿,心下煩悸,臍腹刺痛,連引腰背,下血過多,兩脅牽急,嘔吐不食,面色青黃,肌膚瘦瘁,寢常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