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止痛湯

溫經止痛湯

WEN JING ZHI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0%
肺經 14%
胃經 14%
腎經 5%
三焦經 5%
心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有助於改善經絡阻滯、血脈不通所致的疼痛。
  2. 行氣止痛:川芎能行氣止痛,解除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溫經止痛湯中常因寒凝血瘀而致痛,川芎的溫經通絡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川芎在溫經止痛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痛、腹痛等症狀。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五靈脂為血竭的加工品,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溫經止痛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五靈脂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五靈脂還可溫經散寒,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溫暖經脈,改善血行,消除疼痛。因此,五靈脂在溫經止痛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凝滯所致的經脈不通、疼痛,白芷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2. 通竅開鬱: 白芷具有通竅開鬱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鼻塞、頭昏、頭痛等症狀。溫經止痛湯中加入白芷,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通達經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芷在溫經止痛湯中起到散寒止痛、通竅開鬱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經痛、腹痛等症狀,艾葉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從而緩解疼痛。

二、活血化瘀:艾葉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跌打損傷等,艾葉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香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溫經散寒: 香附還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香附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改善寒性疼痛。

因此,香附在溫經止痛湯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溫經散寒,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或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達到溫經止痛的功效。

溫經止痛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溫經止痛湯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經脈不通、疼痛等症,生薑可溫暖經脈,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疼痛。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效。溫經止痛湯中常使用一些性寒或較為峻烈的藥物,生薑的溫性可緩解其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有利於藥物有效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經止痛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經期感寒」所致之寒凝血瘀證,核心病機為外寒侵襲胞宮,導致經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具體表現如下:

  1. 少腹冷痛,喜熱熨:寒邪客於胞宮,血遇寒則凝,不通則痛,得熱則寒散而痛緩。
  2. 經量少,色暗紅如黑豆汁:寒凝血瘀,經血運行受阻,故量少;瘀久則色暗,甚則夾雜血塊。
  3. 頭疼惡寒,苔白,脈浮緊:此為外感風寒表證之象,寒邪束表,衛陽被遏,故見表寒徵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為綱,藥物配伍可分為三組:

1. 溫經散寒組

  • 生薑、焦艾
    • 生薑辛溫走表,散外寒而和胃氣,兼能引藥入血分。
    • 焦艾(艾葉炒炭)專入胞宮,溫經止血,《本草綱目》謂其「溫中逐冷,除濕止痛」。二藥合璧,內外之寒並祛。

2. 行氣活血組

  • 香附、川芎
    • 香附為「氣中血藥」,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
    • 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活血化瘀兼祛風止痛,針對頭痛與經血不暢。

3. 化瘀定痛組

  • 五靈脂、白芷
    • 五靈脂為厥陰肝經血分藥,擅散瘀止痛,尤宜寒凝血滯之痛經。
    • 白芷辛溫芳香,既能祛風散寒治頭痛,又可燥濕化濁,助瘀血消散。

加減法邏輯

若見「手足發冷,經色如黑豆汁」,提示陰寒內盛,需加強溫經之力,故合「小溫經湯」(當歸、吳茱萸、桂枝等),以增強溫通血脈、養血散寒之效。

治療原理歸納

本方以「辛溫散寒」為主,「行氣活血」為輔,標本兼治:

  1. 散表寒:生薑、白芷解表散寒,切合脈浮緊之表證。
  2. 暖胞宮:焦艾直入下焦,溫煦衝任,祛除內寒。
  3. 調氣血:香附、川芎、五靈脂疏通氣血,解「因寒致瘀」之鏈。

全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法,結構嚴謹,針對經期感寒之病機層層遞進,堪稱婦科溫通止痛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川芎2錢,五靈脂2錢,白芷2錢,焦艾3錢,香附3錢,生薑2錢。
手足發冷,喜熱惡寒,經色如黑豆汁者,加入小溫經湯。
溫經散寒。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怕冷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溫經止痛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川芎2錢,五靈脂2錢,白芷2錢,焦艾3錢,香附3錢,生薑2錢。 主治:溫經散寒。主治:經期感寒,少腹冷痛,喜熱熨,經量少,色暗紅,頭疼惡寒,苔白,脈浮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