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礬丸

ZAO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攝生秘剖》卷二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21%
肺經 16%
肝經 13%
大腸經 12%
心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棗礬丸為治療谷疸、黃疸的一款中藥方劑,組成包括綠礬、大棗、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和生薑,其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健脾化濕、消腫散結。

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胃、潤肺生津、益氣安神、止瀉止血等功效。

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利水滲濕、消腫散結、芳香化濁、健胃消食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消積導滯、醒脾開胃等功效。

厚朴性溫味苦辛,歸脾肺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健脾、理氣行氣、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等功效。

棗礬丸中的綠礬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燥濕斂瘡、消腫散結等功效。

棗礬丸的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健脾化濕、消腫散結的功效。

棗礬丸主治谷疸、黃疸,症狀包括全身發黃、眼睛發黃、面黃肌瘦、消瘦、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瀉、小便發黃等。

棗礬丸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次,或遵醫囑服用。

棗礬丸的注意事項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傳統服藥法


皂礬5兩(煅),棗肉3兩,乾蒸餅3兩(即寒日面)。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米飲送下,日2次。

方劑組成解釋


  • 綠礬: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黃疸、水腫、癰腫等症。
  • 大棗: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症。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 蒼朮: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腫、泄瀉等症。
  •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少腹脹、痰多咳嗽等症。
  • 厚朴:具有行氣消食、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痰多咳嗽等症。
  • 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解毒消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嘔吐、痰多咳嗽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貧血肺結核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棗礬丸, 出處:《醫門八法》卷三。 組成:生白礬1兩(研極細)。 主治:紅絲白疔。

棗礬丸, 出處:《醫統》卷十八。 組成:皂礬5兩(煅),棗肉3兩,乾蒸餅3兩(即寒日面)。 主治:黃胖。

棗礬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皂礬不拘多少(砂鍋子木炭燒通赤,用米醋內點之赤紅)。 主治:食勞黃,目黃,身黃者。

棗礬丸, 出處:《攝生秘剖》卷二。 組成:綠礬半斤(火煅通紅),棗肉2斤(煮,去皮核,搗爛),平胃散4兩(爲末)。 主治:谷疸身目俱黃,及黃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