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硫丸中包含綠礬,主要是利用綠礬的收斂止血、燥濕殺蟲功效。
綠礬,又名青礬,性寒、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殺蟲的功效。其收斂止血作用可用於止血,而燥濕殺蟲作用則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各種皮膚病。
礬硫丸主要用於治療溼疹、癬症等皮膚病,綠礬在其中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殺蟲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礬硫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止癢、消炎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滋生,對於皮膚濕疹、癬症等皮膚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解毒散結: 硫磺還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能夠驅散體內毒素,促進代謝,對於瘡瘍腫毒、瘰癧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硫磺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一些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礬硫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礬硫丸以明礬、硫磺等燥性藥物為主,容易傷及脾胃。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中和藥物燥性,減輕對胃腸的刺激。
- 增強藥效: 大棗能健脾和胃,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提升藥效。同時,大棗的補氣作用也能協同藥物,更有效地驅除病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硫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陽明病」瘀熱鬱於營血,濕熱膠結不得宣泄所致之「陽黃證」。其病機關鍵在濕熱鬱蒸,熱重於濕,病位偏於中焦脾胃與血分。症狀特徵為:
- 汗出不暢:熱欲外越而濕阻遏,故僅頭汗出,頸以下無汗。
- 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溺赤黃濁,濕無出路則瘀熱更甚。
- 熱灼津傷:渴飲水漿,舌苔黃膩起刺,乃熱盛傷津之象。
- 瘀熱發黃:身目鮮黃如橘,甚則口吐黃汁,乃濕熱熏蒸膽汁外溢。
- 氣機壅滯:腹微滿、脈右滑數左弦滯,示中焦氣機受阻,濕熱與積滯互結。
此證屬急症,熱勢燔灼,故方中以「茵陳蒿湯」或「梔子大黃湯」送服,二者皆能清熱利濕退黃,與丸劑內外合治,加速濕熱分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綠礬(皂礬)為君
- 性味酸澀涼,入肝脾經,能 燥濕化痰、解毒斂瘡。
- 其色青綠,善入血分,古醫籍載其「化黃疸頑痰,消積滯脹滿」,針對濕熱膠結血分之瘀黃,直接分解血中濁邪。
- 現代化學主含硫酸亞鐵,或可推測其與膽紅素代謝相關。
倭硫黃為臣
- 性溫,有毒,然少量配伍(僅一錢)與綠礬寒溫相制,取其「通陽化濁」之效。
- 《本經》謂硫黃「化金銀銅鐵奇物」,此處或借其溫通之力,助綠礬破血中濕熱鬱結,猶如「火鬱發之」之理。
麥粉、黑棗肉為佐使
- 麥粉(小麥麵粉)甘涼,和胃緩峻,防綠礬、硫黃傷胃;其黏性可助丸劑成型。
- 黑棗肉甘溫補脾,滋養營血,既防燥藥傷陰,亦助脾運化濕。
全方配伍核心:
- 綠礬直入血分,清熱燥濕為主;硫黃辛溫為輔,開通鬱滯。一寒一溫,相反相成,專攻「血分濕熱膠結」之頑固黃疸。
- 丸劑緩圖,配合湯藥送服,既避綠礬傷胃,又借湯劑之勢導濕熱從二便出。
- 適用於熱象明顯、體質尚實者,若陰黃或脾胃虛弱則非所宜。
註:此方組成反應古代「以毒攻毒」思維,綠礬、硫黃皆具毒性,然配伍精當、劑量考究,體現「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的制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綠礬1兩,倭硫黃1錢,麥粉3兩,黑棗肉2兩。
上搗勻煉丸。
每服3-5分,輕者,茵陳蒿湯送下;重者,梔子大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礬硫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礬硫丸, 出處:《通俗傷寒論》卷五。 組成:綠礬1兩,倭硫黃1錢,麥粉3兩,黑棗肉2兩。 主治:陽明病,瘀熱在裏,熱不得越而成陽黃。症見但頭汗出,而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腹微滿者,身必發黃,黃而鮮明,如橘子色,甚則面目金黃,間或口吐黃汁,甚則心中懊憹,或熱痛,溺赤黃濁,舌苔黃膩,糙而起刺,脈右滑數,左弦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