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綠礬丸中含有綠礬,主要原因在於綠礬的藥性與功效:
- 收斂止血: 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鼻衄、崩漏等症,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 清熱解毒: 綠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熱下痢、目赤腫痛等病症。
因此,綠礬在綠礬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藥丸的止血、清熱解毒功效提供了藥理基礎。
綠礬丸中加入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鹽能與綠礬中的硫酸亞鐵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更易於被人體吸收的鐵離子,提高藥物的療效。
- 輔助製丸: 鹽具有吸濕性,可使藥丸更易於成形且不易散碎,便於服用和保存。
此外,鹽還可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延長藥丸的保存期限。
綠礬丸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因為兩者在藥性上互相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之效。而硫磺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燥濕解毒、通痺止痛之效。
兩者配伍,寒溫並用,既能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又能溫陽散寒、通痺止痛,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風濕痺痛等疾病,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礬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年腸風下血」,症見面色萎黃、下部腫痛,或生痔瘡(如鼠乳、雞冠狀突起),伴隨蟲咬般的痛癢感。古人所稱「腸風下血」多指慢性便血(如痔瘡出血或腸道出血),且病程日久,導致氣血虛弱(面色萎黃)。「下部腫疼」與痔瘡或肛周病變相關,而「蟲咬痛癢」可能為濕熱下注或血虛風燥的表現。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綠礬(煅):
- 綠礬(硫酸亞鐵)經煅燒後轉化為赤色(主含氧化鐵),傳統用於收斂止血、燥濕殺蟲。其收澀之性可止腸風下血,煅後毒性降低,更適合內服。
- 現代角度:鐵劑可能改善因長期失血導致的貧血(面色萎黃),而鐵離子的收斂作用或能減少黏膜出血。
白鹽:
- 鹽能「軟堅潤下」,古方中常用於清熱解毒、輔助止血。此處或用以平衡綠礬的燥性,並增強局部滲透作用。
硫黃:
- 硫黃外用殺蟲止癢,內服溫陽通便。此方可能取其「溫通」之效,促進氣血運行,兼殺蟲(針對「蟲咬感」的比喻)。
- 與綠礬配伍,一收一散,調節腸道氣血瘀滯。
附末(推測為附子末):
- 附子辛熱,溫補脾腎陽氣。若患者因久病致陽虛失血,附子可溫攝血液,改善虛寒性出血。
配伍邏輯
- 止血治標:綠礬收澀止血為主,白鹽輔助清熱固澀。
- 溫通治本:硫黃、附子溫陽散寒,推動氣血運行,避免過度收澀留瘀。
- 針對病機:結合止血(治標)、溫陽(治本)、殺蟲止癢(緩解症狀),適用於虛實夾雜(血虛兼濕熱或寒濕)的腸風下血。
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收斂(綠礬)、溫通(硫黃、附子)雙向調節,改善腸道或痔瘡出血,同時緩解局部腫痛瘙癢。生地黃汁送服,取其涼血滋陰之效,可能用於制約硫黃、附子的燥熱,防止傷陰。
(註:本方含硫黃、煅綠礬等,需考量古今藥物質量差異與用量安全性,此處僅就古籍記載進行學理分析。)
傳統服藥法
綠礬4兩,白鹽1兩,硫黃1兩,附末1兩。綠礬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細研如粉;更用白鹽、硫黃合研,再入瓶內,准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都研令勻,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送下。當日瀉血便定。1月全除根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綠礬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綠礬。 主治:疳疾有蟲,愛食泥土。
綠礬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蜀椒10錢,綠礬(燒紅)6錢,棗肉6錢,胡桃(去核)6錢。 主治:黃胖病。
綠礬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綠礬1兩(燒赤),釜底墨1兩,烏賊魚骨1兩(炙黃)。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癒。
綠礬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綠礬4兩,白鹽1兩,硫黃1兩,附末1兩。 主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痛癢不息者。
綠礬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引《得效》。 組成:綠礬6兩(以米醋鐵勺內炒7次,乾爲度,放地上出火氣),南星1兩(咀炒黃色),曲1兩(炒黃色),大皂角1斤(鐵鍋水煮爛,操出濃膠,濾去渣,淨汁入鍋,加棗肉,再熬成濃膠和前藥用),紅棗6兩(蒸,去皮,撥入皂角膠內用)。 主治:黃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