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綠礬丸中含有綠礬,主要原因在於綠礬的藥性與功效:
- 收斂止血: 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鼻衄、崩漏等症,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 清熱解毒: 綠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熱下痢、目赤腫痛等病症。
因此,綠礬在綠礬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藥丸的止血、清熱解毒功效提供了藥理基礎。
綠礬丸中加入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鹽能與綠礬中的硫酸亞鐵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更易於被人體吸收的鐵離子,提高藥物的療效。
- 輔助製丸: 鹽具有吸濕性,可使藥丸更易於成形且不易散碎,便於服用和保存。
此外,鹽還可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延長藥丸的保存期限。
綠礬丸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因為兩者在藥性上互相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之效。而硫磺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燥濕解毒、通痺止痛之效。
兩者配伍,寒溫並用,既能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又能溫陽散寒、通痺止痛,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風濕痺痛等疾病,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綠礬丸」
組成: 綠礬、鹽、硫磺。
主治功效: 多年來的腸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便血,面色萎黃,下身腫脹疼痛,有的像老鼠的乳頭,有的像雞冠,經常像蟲子咬一樣,疼痛瘙癢不止。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硫磺:
- 性溫、味辛,歸肝、腎、肺經。
- 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
- 常用於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瘡瘍、痢疾等,以及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
- 此外,硫磺還能治療蟯蟲病,並有補陽散寒之效,可治療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脾虛下白、脾胃虛冷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綠礬丸」由綠礬、鹽、硫磺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常
用於治療:
多年來的腸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便血,面色萎黃,下身腫脹疼痛,有的像老鼠的乳頭,有的像雞冠,經常像蟲子咬一樣,疼痛瘙癢不止。
此外,硫磺還能治療蟯蟲病,並有補陽散寒之效,可治療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脾虛下白、脾胃虛冷等症。
傳統服藥法
綠礬4兩,白鹽1兩,硫黃1兩,附末1兩。綠礬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細研如粉;更用白鹽、硫黃合研,再入瓶內,准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都研令勻,用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送下。當日瀉血便定。1月全除根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綠礬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綠礬。 主治:疳疾有蟲,愛食泥土。
綠礬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蜀椒10錢,綠礬(燒紅)6錢,棗肉6錢,胡桃(去核)6錢。 主治:黃胖病。
綠礬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綠礬1兩(燒赤),釜底墨1兩,烏賊魚骨1兩(炙黃)。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癒。
綠礬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綠礬4兩,白鹽1兩,硫黃1兩,附末1兩。 主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痛癢不息者。
綠礬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引《得效》。 組成:綠礬6兩(以米醋鐵勺內炒7次,乾爲度,放地上出火氣),南星1兩(咀炒黃色),曲1兩(炒黃色),大皂角1斤(鐵鍋水煮爛,操出濃膠,濾去渣,淨汁入鍋,加棗肉,再熬成濃膠和前藥用),紅棗6兩(蒸,去皮,撥入皂角膠內用)。 主治:黃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