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硫附鹽礬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可溫補心腎之陽氣,有助於緩解寒邪侵襲所致的肢冷、腹痛、嘔吐等症狀。
- 配伍增效: 附子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硫磺、鹽礬等配伍,可增強其溫陽散寒、燥濕止癢的作用,同時附子亦可緩解鹽礬的毒性,提高藥效安全性。
硫附鹽礬丸整體具有溫陽散寒、燥濕止癢的功效,適合治療寒濕所致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疾病,而附子的加入有助於提升藥效,並保障用藥安全。
硫附鹽礬丸中包含綠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可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癢的作用。
- 收斂止血:綠礬亦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此外,綠礬在與其他藥材配伍時,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硫附鹽礬丸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殺蟲: 硫磺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殺蟲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硫磺可起到燥濕止癢、殺蟲止癢的作用。
- 解毒消腫: 硫磺可解毒消腫,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腫痛,硫磺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硫磺在硫附鹽礬丸中,起著燥濕殺蟲、解毒消腫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硫附鹽礬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疾病,白礬能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症狀。
- 收斂止血:白礬性收斂,能止血、止瀉、止汗。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糜爛、滲液等情況,白礬能收斂傷口,促進癒合,並減少滲液量。
因此,白礬作為硫附鹽礬丸的組成成分,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硫附鹽礬丸主治「腸風下血不止,經年久病,虛弱甚者」。
- 腸風下血:古代所稱「腸風」多指便血,其特徵為血色鮮紅或暗紅,或夾雜黏液,病因多與風邪侵襲腸道、濕熱蘊結、氣虛不攝,或寒凝血瘀相關。此處「下血不止」強調病情遷延,出血難止。
- 經年久病,虛弱甚者:提示患者病程長久,氣血耗傷,正氣虛弱,可能兼見面色蒼白、乏力、畏寒等陽氣不足之象。
此方針對虛寒性便血,病機可能為陽虛不攝(陽氣虛弱,統血無力)或寒凝血瘀(寒邪內停,血行不暢而溢脈外),同時可能夾雜濕熱或風邪未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及作用
附子(炮,去皮臍)
- 溫陽固脫:附子大辛大熱,補火助陽,能溫補脾腎之陽,改善「虛弱甚者」的陽氣虧虛狀態,從而加強統血功能。
- 散寒凝血:其性走竄,可散寒通絡,化解腸道寒凝導致的血行不暢。
綠礬(煅製)
- 收澀止血:綠礬(硫酸亞鐵)煅後收斂性增強,直接固澀腸道以止出血。
- 燥濕解毒:傳統認為綠礬能燥濕化痰,若便血夾雜濕濁(如黏液),可助清除腸道濕邪。
硫黃
- 溫陽殺蟲:硫黃性熱,輔助附子溫補下焦陽氣,同時古代用於殺蟲,若便血因蟲積所致(如蟯蟲、鉤蟲等),可能有間接療效。
- 助火歸元:引火下行,避免虛陽浮越。
鹽
- 引藥入腎:鹽炒後增強下行之性,引諸藥入下焦(腸道、腎經),加強局部作用。
- 軟堅散結:若腸道有瘀滯,鹽可助化瘀通絡。
配伍邏輯
- 溫澀並用:
- 附子與硫黃溫補陽氣,治本虛;綠礬收澀止血,治標急。適用於陽虛不攝血之證。
- 煅製增效:
- 綠礬經煅燒後,減少刺激性,增強收斂性;硫黃煅後毒性降低,藥性更穩。
- 兼顧濕瘀:
- 綠礬燥濕,硫黃化瘀,鹽軟堅,針對腸道可能的濕濁、瘀血等實邪。
可能作用機理(推論)
- 改善腸道微循環:附子、硫黃的溫通作用可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寒凝血瘀。
- 黏膜收斂保護:綠礬在腸道形成保護層,減少出血。
- 調整腸道菌群:硫黃、綠礬的抗菌作用可能抑制異常發酵或感染性出血。
適用證型推測
- 陽虛夾寒濕:畏寒肢冷、便血色暗、黏液夾雜、舌淡苔白滑。
- 久病入絡:出血反覆,伴有隱痛,面色晦暗。
總結
此方以溫陽固本(附子、硫黃)為核心,結合收澀止血(綠礬)與引經下行(鹽),標本兼治,推測對虛寒性腸風下血(如慢性結腸炎、腸道潰瘍、痔瘡出血屬寒證者)有一定效果。其組方體現了「溫攝止血」與「祛邪固澀」並行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兩(炮,去皮臍,別研為細末),綠礬4兩(用瓶子盛,蓋之,火爁食頃,候冷取出,入鹽1合,硫黃1兩,同礬研過,依前裝瓶內燒食頃,候冷取出再研極細令勻)。
上同合一處和勻,以粟米粥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以生地黃汁吞下;溫酒、米飲送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硫附鹽礬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硫附鹽礬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附子1兩(炮,去皮臍,别研爲細末),綠礬4兩(用瓶子盛,蓋之,火爁食頃,候冷取出,入鹽1合,硫黃1兩,同礬研過,依前裝瓶內燒食頃,候冷取出再研極細令勻)。 主治:腸風下血不止,經年久病,虛弱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