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疔毒方
DING D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良朋匯集》卷五引梅芳馨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疔毒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腫毒等皮膚病變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綠礬(硫酸銨鎂),這是因為綠礬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特性。疔毒方的主要目的是清理體內的熱毒,促進瘡痂的癒合,而綠礬在這方面能提供協助。
綠礬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能有效減輕患部的炎症與腫脹,進而促進血液循環,促使毒素的排出。此外,綠礬的收斂特性有助於防止傷口的進一步感染,減少瘡面的分泌物,為癒合創造更好的條件。綜合而言,綠礬在疔毒方中的運用可以強化整體療效,使得治療過程更為高效,且具備了從內部調理的整體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疔毒方」專治疔毒,即中醫所謂「疔瘡」或「疔疽」,乃火毒壅聚、氣血凝滯所致之急症。其特點為瘡形堅硬、根深如釘,伴紅腫熱痛,甚則引發全身熱毒症狀(如發熱、煩躁)。此方外用以拔毒、腐蝕瘡頭為核心,透過針刺後點藥,直達病灶,促使毒邪外泄。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
- 食鹽(鹹,寒):
性寒能清熱,鹹味軟堅散結,《本草綱目》載其「解毒涼血,殺蟲」。外敷可引毒外出,現代藥理中高滲鹽水亦具消炎、引流之效。 - 綠礬(酸澀,涼):
即硫酸亞鐵,具強烈腐蝕收斂作用,古籍謂其「蝕惡肉、除瘡毒」,可破壞疔毒局部組織,使膿毒速潰。
2. 製法原理
- 三伏日曝曬:
取盛夏陽氣最盛之時,強化藥物「火毒」之性(氧化反應),使二藥分解、融合成液態,增強腐蝕拔毒之力。 - 埋土陳化:
土能緩和藥性峻烈之弊,減少對周邊健康組織的刺激,同時保留其針對疔毒的特異性。
3. 治療邏輯
- 針刺洩毒 → 藥力直達:
先以針刺破瘡頂,「開門逐寇」使毒有出路;再點入藥液,利用鹽的滲透壓與綠礬的腐蝕性,殺滅局部火毒,並促使壞死組織脫落。 - 協同增效:
鹽防腐抑菌,綠礬收斂蝕瘡,共奏「截毒」之效,防其內攻營血。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外治透邪」思想,透過腐蝕局部、引毒外透,遏制疔毒蔓延。其效峻猛,適用於初期疔瘡未潰者,藉化學灼燒原理直接破壞病灶,符合古代「瘡毒宜速潰」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食鹽、綠礬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放瓷器內,三伏日曬,每日攪三五遍,曬成汁水,理土內,留一揭益取藥處,如不用,密蓋之。
遇有疔毒,先以針拔頂,深入見血水出,將藥點入針口即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疔毒方,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引梅芳馨方。 組成:食鹽、綠礬各等分。 主治:疔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