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膽礬丸
SHI DAN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九一引《保嬰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礬丸方劑中含有膽礬,原因主要有二:
一、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毒邪內侵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病症,膽礬能夠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二、膽礬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石膽礬丸中常與苦參、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清除濕熱,殺滅蟲毒。
總之,膽礬在石膽礬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內侵所致的病症。
石膽礬丸中包含綠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石膽礬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綠礬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病邪,而燥濕止癢則能緩解皮膚病症。
- 收斂生肌:綠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促進創面癒合,生肌止痛。石膽礬丸中加入綠礬,有助於收斂瘡瘍,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膽礬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面黃肌瘦,肚大腹脹,癖積塊硬」及「大人癖積聚」,此類病症屬於中醫「疳積」「癥瘕積聚」範疇,多因飲食不節、痰濕瘀滯,或蟲積內阻,導致氣血瘀結、脾胃運化失常。小兒疳積常見腹脹形瘦,大人癖積則多見腹中硬塊、疼痛固定,皆與「痰濕夾瘀」或「蟲積成癥」相關。
組成與配伍邏輯
膽礬(石膽)與綠礬
- 膽礬(硫酸銅)酸性收斂,傳統用於「吐風痰、消積聚」,其腐蝕之性可化頑痰、殺蟲消癖。
- 綠礬(硫酸亞鐵)燥濕殺蟲,擅治「黃腫、積聚」,通過補血(鐵質)與燥濕(硫酸根)雙向調理,改善貧血與濕滯。
- 二礬共煅,火制後降低毒性,增強消積軟堅之效,並借蒸餅(麵粉發酵物)中和酸性,緩和藥性。
肥棗與無灰酒熬膏
- 大棗甘溫補脾,緩和二礬峻烈之性,同時滋養氣血,避免攻伐傷正。
- 無灰酒(純米酒)行氣活血,助藥力穿透積滯。熬膏成丸,既黏合藥粉,亦延長藥效。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礬類礦物藥」為核心,其機理可能包含:
- 腐蝕消積:硫酸鹽成分可輕度刺激腸道,促進痰瘀穢濁排出。
- 殺蟲抑菌:對寄生蟲(如蛔蟲)或腸道異常菌羣產生抑制作用,改善營養吸收。
- 燥濕補血:綠礬補充鐵質,糾正疳積貧血;膽礬收斂濕濁,減少腹脹滲出。
總體配伍思想
「攻補兼施」之法:礬類攻積殺蟲為主,棗膏護脾胃為輔,契合「癥積需消、久病需補」的治療原則。劑型設計上,米飲送服(小兒)或生薑湯(大人)均具溫中特性,輔助藥力深入腸胃。
傳統服藥法
膽礬5錢,綠礬5錢。
上用無油鹽蒸餅1個,約重3兩,去其頂,捥去心,裝二礬在內,用生面糊其頂上,用文武火燒黃色,懸乾屋梁上風乾,碾為細末;又用肥棗30個,無灰酒1大碗,慢火熬成膏,生絹濾,並去滓再熬成膏子;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30丸,加至40-50丸,空心、臨臥溫米飲湯送下。如男子婦人服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生薑湯送下。
忌一切生冷、硬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膽礬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一引《保嬰方》。 組成:膽礬5錢,綠礬5錢。 主治:小兒面黃肌瘦,肚大腹脹,癖積塊硬,及大人癖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