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消煎
LU XI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引《聖惠》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消煎中包含綠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綠礬性寒,味酸澀,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之效。對於濕熱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綠礬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收斂止血: 綠礬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在綠消煎中,綠礬可以與其他藥物配合,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消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甲疽」,即現代所述之嵌甲合併感染(甲溝炎),病因多為修甲傷及皮肉,或指甲過長嵌入肌肉,形成瘡腫疼痛。此外,亦適用於因穿著官靴摩擦擠壓,導致足趾邊緣紅腫潰爛、滲出黃水,甚至感染蔓延至五指及腳背,引發水泡、膿液蓄積等症狀。其描述符合嚴重甲溝炎併發細菌或真菌感染之病理表現,特徵為「焮腫」(紅腫熱痛)、「黃水出」(滲液)、「侵淫相染」(感染擴散)。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主藥綠礬(皁礬)之特性
- 炮製工藝:綠礬經火煅後(「聚灰封之囊袋,吹令火熾」)轉化為赤色,此時化學成分由天然硫酸亞鐵(FeSO₄·7H₂O)轉變為氧化鐵(Fe₂O₃),即中藥「絳礬」。此過程增強其燥濕收斂與殺蟲之力,所謂「色赤如熔金汁者是真」,強調煅後色澤與藥效關聯。
- 外用機制:
- 收斂止血:氧化鐵可促進創面乾燥,減少滲液(「黃水出,當日洗,汁斷瘡乾」)。
- 抑菌防腐:鐵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甲溝炎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且高濃度礦物鹽能滲透組織,破壞微生物生存環境(「有蟲有黃水」可能指寄生蟲或細菌分泌物)。
- 腐蝕去腐:未完全煅製的綠礬殘留酸性成分,可輕度腐蝕增生組織,緩解嵌甲壓力(「剔甲傷肌」相關腫痛)。
輔助用法之協同作用
- 鹽湯沖洗:利用鹽水高滲透壓清創,初步抑制細菌繁殖,並軟化角質(「先以鹽湯洗瘡」)。
- 酥油調潤:針對煅礬的乾燥刺激性,以酥油(動物脂肪)緩和局部疼痛與緊繃感(「患痛急即塗少酥令潤」),同時形成保護層,避免過度收斂致皸裂。
邏輯推理與整體療效
此方設計緊扣「濕、熱、蟲(感染)、瘀」四大病機:
- 燥濕:煅礬吸濕收斂,解決「黃水出」滲液問題。
- 清熱:鐵劑外敷可微弱降溫,鹽水輔助清熱解毒。
- 殺蟲:針對古人所認知的「蟲」(實際為微生物),煅礬的礦物特性破壞菌體代謝。
- 斂瘡生肌:通過減少滲液、控制感染,促進創面結痂(「痂乾不須近」)。
案例中「張侍郎」病程長達六十日,諸醫無效,而綠消煎奏效,推測其關鍵在於:
- 精準針對潰瘍合併感染,非單純止痛或清熱。
- 煅製工藝提升藥效,生綠礬多內用補血,煅後轉為外用斂瘡,符合「因藥製宜」原則。
此方體現「簡藥猛效」的唐宋外科思路,以礦物藥直攻病灶,輔以鹽、酥調節局部微環境,契合古代對頑固性甲溝炎的病理認知與實戰需求。
傳統服藥法
綠礬5兩。上藥形色似樸消而綠色,置於鐵板上。聚灰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熔金汁者是真也。候沸定汁盡,去火候冷,取出研為細末,似黃色收之。
先以鹽湯洗瘡,帛裹乾,用此敷之。或有蟲有黃水,當日洗,汁斷瘡乾。若患痛急,即塗少酥令潤,每1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常洗使淨,其痂乾不須近。每洗、乾敷藥如初,膽急痛即塗酥,5日
張侍郎得此病,臥經六十日,困頓不可復言,京中醫並經造問,皆隨意處方,無效驗,惟此法得效如神,故錄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綠消煎, 出處:《普濟方》卷三○○引《聖惠》。 組成:綠礬5兩。 主治:甲疽。或因剔甲傷肌,或因甲長侵肉,遂成瘡腫痛。後緣官靴研損,四邊腫焮,黃水出,侵淫相染,五指俱爛,漸漸腳跌泡漿四邊起,日夜倍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