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丸

TAO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紅丸中加入綠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綠礬性寒,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綠礬還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

在桃紅丸中,綠礬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桃紅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古代醫學文獻,可以將桃紅丸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歸納如下:

一、 主治功效

桃紅丸的主治功效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 小兒慢驚、墜涎、安蟲 (《幼幼新書》引《博濟方》): 這是桃紅丸最主要的功效,特別針對因脾胃虛弱、風邪侵入所致的小兒慢驚。
  • 小兒驚啼,眠睡不穩 (《聖濟總錄》、《幼幼集》): 此功效也與小兒驚證相關,可能是慢驚的早期症狀或輕症表現。
  • 小兒齁䶎咳嗽痰涎壅盛或作喘急 (《活幼口議》): 此處的桃紅丸配方與前述有所不同,加入了天南星、白附子等祛痰藥物,針對的是痰濕壅盛的咳嗽喘急。
  • 風水腫 (《續名醫類案》、《儒門事親》): 此處的桃紅丸用法與前述兒科疾病截然不同,主要作為瀉下劑的輔助用藥,用於治療因情志不暢、氣機鬱滯導致的風水腫證。

二、 治療原理

不同功效對應的治療原理也不同:

  • 小兒慢驚、墜涎、安蟲:

    • 《幼幼新書》中提到桃紅丸的成分包括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等,這些藥物具有 補脾益氣、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的功效。
    • 根據中醫理論,小兒慢驚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風邪乘虛而入。桃紅丸通過補益脾胃、調和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祛除風邪,從而達到治療慢驚的目的。
    • 《幼幼新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名為「桃紅丸」的方劑,其組成為「綠礬、赤腳烏」,綠礬在此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而造成腹瀉或下痢的情形。
  • 小兒驚啼,眠睡不穩:

    • 《聖濟總錄》和《幼幼集》中記載的桃紅丸配方中,包含了丹砂、麝香、白附子、僵蠶、全蠍等藥物。
    • 這些藥物具有 鎮驚安神、祛風化痰 的功效。小兒驚啼、睡眠不穩可能是由於心神不安、痰熱擾心所致,桃紅丸通過鎮靜安神、祛除痰熱,使心神得安,從而改善睡眠。
  • 小兒齁䶎咳嗽痰涎壅盛或作喘急:

    • 《活幼口議》中的桃紅丸配方主要以 祛痰、降氣、平喘 為主。天南星、白附子、川烏燥濕化痰,石膏清熱瀉火,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白礬燥濕化痰。
    • 這些藥物合用,可以有效祛除壅盛的痰涎,緩解咳嗽喘急的症狀。
  • 風水腫:

    • 《續名醫類案》和《儒門事親》中記載的桃紅丸用法,顯示其主要作用是 通利水道、消腫散結
    • 風水腫多因風邪外襲,導致肺氣不宣、水道不通,水濕瀦留體內而成。桃紅丸在此處可能通過利水消腫的作用,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水腫症狀。
    • 張從正治療風水腫的案例中,先用酸苦之劑發汗、湧吐,再用舟車丸、浚川散等瀉下劑,最後用水煮桃紅丸收尾。這種治療方法體現了中醫 「先開鬼門、潔淨腑」 的治水思路,即先通過發汗、湧吐、瀉下等方法祛除邪實,再用溫和的藥物調理善後。
    • 此處桃紅丸的成分(黑牽牛、瓜蒂、雄黃、乾胭脂)可能具有一定的 利水、通便、解毒 的作用,與前述的瀉下劑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總結:

桃紅丸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展現出多樣化的應用,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也因配方和應用場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治療小兒慢驚到風水腫,桃紅丸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同文獻中記載的桃紅丸配方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在藥物選擇和配伍上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傳統服藥法


綠礬1兩半,赤腳烏半兩。
墜涎安蟲。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用溫米飲送下,次吃補虛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抽搐咳嗽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桃紅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綠礬1兩半,赤腳烏半兩。 主治:墜涎安蟲。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風邪中人所致的慢驚風。

桃紅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吉氏家傳》。 組成:石燕1分,燕白糞1錢,白附子1錢,朱砂1錢,輕粉半錢,黃連半兩,巴豆8粒(油煎)。 主治:諸驚。

桃紅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丹砂半錢,麝香半錢(研),白附子半枚,白僵蠶1枚,乾蠍(頭尾全,炒)1枚,膩粉1錢匕(研),金箔2片,銀箔2片(研)。 主治:小兒驚啼,眠睡不穩。

桃紅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天南星1分(炮),白附子(炮)1分,川烏(炮)1分,石膏2錢(煅),地龍1錢,白礬(枯)1錢。 主治:小兒(鼻勾)(鼻合),咳嗽,痰涎壅盛,或作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