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丸

通明丸

TONG M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膽經 50%
肝經 50%
膽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明丸中加入膽礬,其主要原因在於膽礬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一、清熱解毒: 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積所致的目赤腫痛、翳障、口瘡等症狀。

二、收斂生肌: 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潰瘍或傷口癒合,對於目赤腫痛、翳障等症狀,可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眼部組織修復的效果。

因此,通明丸中加入膽礬,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眼部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明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諸痔」,即泛指各類痔瘡疾患。古代醫家認為痔瘡成因多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相關,症見肛門腫痛、出血或脫出等。此方外敷用之,推測其目的在於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以緩解痔瘡局部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鴨嘴青膽礬(煅)

    • 膽礬(硫酸銅)煅後毒性降低,傳統用其收斂、消炎、殺蟲之效。其性酸澀寒,能燥濕斂瘡,對濕熱蘊結之痔瘡腫痛、滲液或出血,可收斂創面、減少分泌。
    • 古方中膽礬外用常見於瘡瘍、潰瘍,取其「蝕惡肉、生新肌」之功,推測此處用於痔核脫出或糜爛者。
  2. 消石(消脫)

    • 「消脫」可能指芒硝(朴硝),其性寒味鹹苦,具清熱軟堅、瀉火消腫之效。外用可滲透濕熱、緩解局部充血腫脹。
    • 若為「消石」(硝石),則有散瘀消腫作用,與膽礬配伍,增強清熱化瘀之力。
  3. 青蜜調敷

    • 蜂蜜外用可潤燥解毒,緩和膽礬、消石之刺激性,兼能黏附藥粉於患處,延長藥效。
    • 「青蜜」或指特定種類蜂蜜(如冬蜜),性偏涼,助清熱之功。

推論方劑機理:
此方以煅膽礬收斂止血、燥濕斂瘡為主,佐以消石清熱消腫,蜂蜜調和諸藥。全方側重「局部外治」,通過清熱解毒、收濕斂瘡,改善痔瘡腫痛出血症狀,尤適於濕熱型痔瘡急性期。傳統外用散劑可直接作用患處,體現中醫「就近祛邪」思路,惟方劑簡略,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

(註:本方組成簡略,古籍記載或有脫漏,完整功效或需考據原典補充。)

傳統服藥法


鴨嘴青膽礬(煅)。
消脫。
上為末。
青蜜調,筆敷。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通明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 組成:鴨嘴青膽礬(煅)。 主治:消脫。主治:諸痔。

通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石決明(刮洗)1兩,芍藥1兩,桔梗(銼,炒)1兩,車前子1兩,茺蔚子2兩,熟乾地黃(焙)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 主治:肝腎氣虛,眼目昏暗,時見黑花飛蠅。

通明丸,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麥門冬3斤,乾地黃1斤,石韋1斤,紫菀半斤,甘草半斤,阿膠半斤,杜仲半斤,五味子半斤,肉蓯蓉半斤,遠志半斤,茯苓半斤,天雄半斤。 主治:五勞七傷六極,強力行事舉重,重病後骨髓未滿,所食不消,胃氣不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