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礬丸

膽礬丸

DAN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膽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膽礬丸中包含膽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膽礬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外感熱邪、濕熱內蘊等病症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濕疹、瘡瘍等,膽礬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2. 收斂生肌: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潰瘍、創傷、燒傷等外傷,膽礬能起到止血、消炎、促進癒合的效果。

因此,膽礬丸中包含膽礬,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膽礬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消積、行氣、破瘀、止痛之效。膽礬丸主治癥瘕積聚,濕熱阻滯,肝氣鬱結,三稜可助於消散積塊,疏通氣血,緩解疼痛。
  2. 配合膽礬:膽礬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腫生肌之效。三稜與膽礬相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散寒,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膽礬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腸痔」,然「腸痔」之範疇,古醫籍多指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或兼見痔瘡腫痛等症。其病機多與濕熱積滯、蟲積內擾、腸胃氣血失和相關。膽礬丸以「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為核心,推測其適用於:

  1. 濕熱蟲積:因蟲擾或濕熱內蘊,致腹脹痛、泄瀉或便膿血。
  2. 痞癖積滯:痰濕食積結聚中焦,引發脘痞、食少、消瘦。
  3. 氣血壅滯:腸痔局部氣血瘀阻,腫痛下血,兼有瀉痢不止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結構解析
本方以「攻邪兼調和」為思路,分三層配伍:

  • 第一層(攻積殺蟲):膽礬、綠礬、巴豆、使君子、苦楝根皮。
    • 膽礬(硫酸銅)、綠礬(硫酸亞鐵)酸澀燥濕,能腐蝕蟲體、收斂止血,古用治痢疾、瘡痔。
    • 巴豆峻下冷積,破癥瘕,協同二礬攻逐腸中濕熱瘀毒。
    • 使君子、苦楝根皮為驅蟲要藥,針對蟲積腹痛。
  • 第二層(調和腸胃):大棗、枳實、黃連、訶子。
    • 大棗緩和峻藥之毒,補益脾胃。
    • 枳實破氣消積,黃連清熱燥濕,訶子澀腸止瀉,三者調節腸道氣機,止瀉而不留邪。
  • 第三層(活血消癥):夜明砂、蝦蟆灰。
    • 夜明砂(蝙蝠糞)散血消積,蝦蟆灰(蟾蜍燒灰)解毒散結,助治腸痔腫痛瘀血。

2. 治療原理推論

  • 殺蟲導滯:巴豆、使君子等直接驅蟲,協同膽礬、綠礬溶解腸道濕濁,攻瀉積滯。
  • 清熱收斂:黃連配綠礬清濕熱,膽礬、訶子收斝止血,標本兼顧下痢膿血。
  • 行氣活血:枳實、夜明砂調氣機、散瘀結,改善腸痔氣血壅滯。

3. 用藥特點

  • 峻藥緩制:以大棗、醋熬膏為賦形劑,緩和巴豆、膽礬毒性,丸劑形式亦減緩攻伐之性。
  • 動靜相佐:巴豆攻下配訶子收澀,綠礬收斂佐枳實破氣,避免過瀉或過滯。

綜觀全方,膽礬丸以「驅蟲消積為主,清澀調和為輔」,針對腸痔、蟲痢等濕熱蘊結、氣血瘀滯之證,體現「通因通用」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膽礬1錢(真者,為粗末),綠礬(真者)2兩,大棗14個(去核),好醋1升(上藥同煎,熬令棗爛和後藥),使君子2兩(去殼),枳實(去瓤,炒)3兩,黃連1兩,訶黎勒(去核,並為粗末)1兩,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5味同炒令黑,約3分乾,入後藥),夜明砂1兩,蝦蟆(燒灰存性)1兩,苦楝根皮(末)半兩。
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
後三物再同炒,候乾,同前四物杵羅為末;卻同前膏和,入臼中,杵千下;如未成,更旋入熟棗肉,亦不可多,恐服之難化;太稠即入溫水,可丸即丸,如綠豆大。
每服20-30丸,米飲、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膽礬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膽礬1斤(泥裹,燒通赤),皂子1升(煮去皮,焙乾),白雞冠花1斤,京三棱4兩。 主治:腸痔。

膽礬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五。 組成:土馬鬃(燒存性)1兩,石馬鬃(燒存性)1兩,半夏1兩,生薑2兩,胡桃10個,真膽礬半兩,川五倍子1兩。 主治:男子年少而鬢發斑白。

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石膽礬(研)半兩,蘆薈(研)半兩,龍腦(研)1錢,麝香(研)1錢,丹砂(研)1分,胡黃連末1分,黃連末1兩(用豮豬膽1枚,入末在內,以好醋煮10餘沸取出,掛候乾,研爲末)。 主治:小兒脾積氣,肌瘦。

膽礬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膽礬1錢(真者,爲粗末),綠礬(真者)2兩,大棗14個(去核),好醋1升(上藥同煎,熬令棗爛和後藥),使君子2兩(去殼),枳實(去瓤,炒)3兩,黃連1兩,訶黎勒(去核,并爲粗末)1兩,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5味同炒令黑,約3分乾,入後藥),夜明砂1兩,蝦蟆(燒灰存性)1兩,苦楝根皮(末)半兩。 主治: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主治:小兒疳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