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礬丸

DAN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脾經 20%
膽經 20%
肺經 20%
肝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膽礬丸中包含膽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膽礬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外感熱邪、濕熱內蘊等病症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濕疹、瘡瘍等,膽礬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2. 收斂生肌: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潰瘍、創傷、燒傷等外傷,膽礬能起到止血、消炎、促進癒合的效果。

因此,膽礬丸中包含膽礬,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膽礬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消積、行氣、破瘀、止痛之效。膽礬丸主治癥瘕積聚,濕熱阻滯,肝氣鬱結,三稜可助於消散積塊,疏通氣血,緩解疼痛。
  2. 配合膽礬:膽礬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腫生肌之效。三稜與膽礬相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散寒,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膽礬丸

膽礬丸是由膽礬和三稜組成,用於治療痔瘡。

三稜

三稜性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 三稜中的三萜類化合物、苯丙素類化合物和生物鹼等成分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 三稜中活性成分還可疏通氣機,理順氣血運行; 三稜丸可以破血消癥,瀉火解毒,治療癥瘕、積聚、腹痛、脹滿等症; 三稜具有消食化積、破瘀行氣之功,可治療反胃噁心,藥食不下、食積腹脹等症; 三稜中的化合物可調節神經系統,抑制消化道收縮,減緩消化道蠕動,從而緩解嘔吐的症狀; 三稜還有消腫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等作用。

膽礬

膽礬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湧吐、解毒等功效。 其中,清熱解毒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瘤、咽喉腫痛、口舌糜爛等症狀; 活血化瘀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胸痺心痛、跌撲傷痛等症狀; 理氣行氣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黃疸、尿赤、便血等症狀; 湧吐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痰厥、霍亂吐瀉、暑濕泄瀉等症狀; 解毒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諸中毒,不論食物中毒、藥物中毒、金屬中毒、農藥中毒、有機溶劑中毒等。

總結

膽礬丸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湧吐、解毒、止嘔、止瀉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痔瘡。

傳統服藥法


膽礬1錢(真者,為粗末),綠礬(真者)2兩,大棗14個(去核),好醋1升(上藥同煎,熬令棗爛和後藥),使君子2兩(去殼),枳實(去瓤,炒)3兩,黃連1兩,訶黎勒(去核,並為粗末)1兩,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5味同炒令黑,約3分乾,入後藥),夜明砂1兩,蝦蟆(燒灰存性)1兩,苦楝根皮(末)半兩。
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
後三物再同炒,候乾,同前四物杵羅為末;卻同前膏和,入臼中,杵千下;如未成,更旋入熟棗肉,亦不可多,恐服之難化;太稠即入溫水,可丸即丸,如綠豆大。
每服20-30丸,米飲、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膽礬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膽礬1斤(泥裹,燒通赤),皂子1升(煮去皮,焙乾),白雞冠花1斤,京三棱4兩。 主治:腸痔。

膽礬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五。 組成:土馬鬃(燒存性)1兩,石馬鬃(燒存性)1兩,半夏1兩,生薑2兩,胡桃10個,真膽礬半兩,川五倍子1兩。 主治:男子年少而鬢發斑白。

膽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石膽礬(研)半兩,蘆薈(研)半兩,龍腦(研)1錢,麝香(研)1錢,丹砂(研)1分,胡黃連末1分,黃連末1兩(用豮豬膽1枚,入末在內,以好醋煮10餘沸取出,掛候乾,研爲末)。 主治:小兒脾積氣,肌瘦。

膽礬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膽礬1錢(真者,爲粗末),綠礬(真者)2兩,大棗14個(去核),好醋1升(上藥同煎,熬令棗爛和後藥),使君子2兩(去殼),枳實(去瓤,炒)3兩,黃連1兩,訶黎勒(去核,并爲粗末)1兩,巴豆27枚(去皮,破之。上5味同炒令黑,約3分乾,入後藥),夜明砂1兩,蝦蟆(燒灰存性)1兩,苦楝根皮(末)半兩。 主治: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主治:小兒疳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