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急風散中包含膽礬,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止痙: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止痙之效,可清熱瀉火,解毒散結,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筋脈痙攣,抽搐等症狀。急風散主治熱毒內陷,筋脈拘急,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等症,膽礬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痙攣,起到治療作用。
- 鎮驚止搐:膽礬還具有鎮驚止搐之效,可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筋脈痙攣等症。急風散中,膽礬可以配合其他藥材,起到鎮驚止搐的作用,緩解患者的抽搐症狀。
主治功效
急風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主治病症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急風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破傷風: 項強背直,腰反折,口噤不語,手足抽掣,眼目上視,喉中鋸聲。
- 頭痛: 偏正頭痛,夾腦風,太陽穴痛,坐臥不安。
- 小兒傷風: 鼻塞清涕。
- 小兒撮口不開: 啼聲不出,乳哺困難。
- 金瘡: 止痛,出箭頭。
- 痰熱痙厥: 即急驚風。
- 喉閉咽痛: 小兒喉閉,咽痛。
治療原理分析
從急風散的組成成分和古籍記載的用法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中多用草烏、川烏、南星等辛溫燥烈之品,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止痛的作用。這對於治療破傷風、頭痛等因風寒邪氣侵襲經絡所致的病症尤為有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中丹砂(硃砂)、麝香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鎮靜安神,解痙止搐: 丹砂(硃砂)、麝香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破傷風等病症引起的肌肉痙攣、抽搐等症狀。
- 外用為主,內服為輔: 多數古籍記載急風散以外用為主,如酒調塗抹患處、貼敷瘡口等。這可能是因為方中多為辛溫燥烈之品,且部分成分如硃砂具有一定毒性,外用相對安全。而內服則需謹慎,且劑量較小。
- 解毒消炎: 古方中提到青膽礬(膽礜)具有消炎、殺菌、解毒的功效,可應用於治療小兒喉閉咽痛。
總結
急風散是一個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活血化瘀、鎮靜安神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破傷風、頭痛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祛除風寒邪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等途徑來達到治療目的。使用時以外用為主,內服需謹慎。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不拘多少(用釅醋煮十餘沸,漉出曬乾,如此10遍為度)。
上為細散。
每服1字,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急風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青膽礬(成片好者)。 主治:小兒喉閉,咽痛。
急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草烏頭不拘多少(用酽醋煮10餘沸,漉出曬乾,如此10遍爲度)。 主治:破傷風,腰背反折,項強直,牙關緊急。
急風散, 出處:《局方》卷一(寶慶新增方)。 組成:生川烏(炮,去皮臍)2兩,辰砂(研,飛)2兩,生南星(洗,去皮)4兩。 主治:偏正頭痛,夾腦風,太陽穴痛,坐卧不安。小兒傷風,鼻塞清涕。
急風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六。 組成:白附子4枚(大者,去尖,生用),全蠍(去毒)5枚(炙),天南星1個(銼,炙深黃色),半夏10個(湯洗7次,去滑盡),天麻1分,膩粉半錢。 主治:中風癔困不省。
急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烏頭2枚(炮裂,去皮臍),天南星1枚(炮),藿香(去梗)、防風(去叉)半兩,白芷半兩,乾蠍(全者,去土,炒)1分,白附子(炮)1分。 主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狀。
急風散, 出處:《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丹砂1兩,草烏頭3兩(一半生用,一半以火燒存性,于米醋內淬令冷),麝香(研)1分,生烏豆(同草烏一處爲末)1分。 主治:現箭頭;止血定痛。主治:年深日遠,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痠痛,腦昏目痛,鼻塞身重,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若蟲行,及一切頭風,婦人血風攻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