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石粥

Condensate porridge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心經 35%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凝水石粥」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凝水石粥」出自《聖濟總錄》,其組成包含:

  • 凝水石(一兩,搗碎,絹袋盛)
  • 牛蒡莖(長五六寸,另煮熟研)
  • 白米(三合)

主治病證

根據古籍記載,「凝水石粥」主要用於治療:

  • 發背癰疽:發背,指發生於背部的癰疽,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至化膿潰爛。
  • 毒攻寒熱:此處指病邪入侵體內,導致的寒熱往來症狀。可能是癰疽發作時引起的全身性反應,包括發熱、惡寒等。

治療原理分析

凝水石

凝水石,味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凝水石能「解煩熱,生津止渴」,其性寒涼,能清瀉熱毒,散結消腫。在此方中,凝水石的重點在於其清熱解毒之功,針對癰疽的熱毒熾盛,有釜底抽薪之效。

牛蒡莖

牛蒡莖味苦、性寒,具有疏風散熱、解毒消腫的功效。牛蒡莖的特點在於其能通經活絡,亦能解熱毒。針對發背癰疽局部的腫脹疼痛,牛蒡莖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散熱消腫。此外,牛蒡莖亦可清熱解毒,與凝水石合用,加強了清解熱毒的功效。

白米

白米在此方中主要是作為粥的基礎,提供能量,保護脾胃,並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米粥易於消化吸收,在病弱之時,能更好地為身體提供營養,並能緩解藥物的刺激性。

方劑配伍的整體作用

「凝水石粥」的配伍,以凝水石的清熱解毒為主,配合牛蒡莖的疏風散熱、消腫解毒,針對發背癰疽的熱毒證,具有較好的針對性。兩藥皆為寒涼之品,故此方清熱解毒之功較為顯著。而以白米煮粥,緩和了藥性的峻烈,並能顧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

總而言之,「凝水石粥」針對發背癰疽的熱毒攻襲,導致的局部紅腫熱痛、全身寒熱往來等症狀,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治療原則。通過凝水石的清熱解毒,配合牛蒡莖的疏風散熱、消腫解毒,達到清除熱毒、消腫止痛的目的。白米則起到扶助正氣,緩解藥性的作用。此方體現了中醫清熱解毒法的應用,旨在驅邪外出,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傳統服藥法


凝水石1兩(搗碎,絹袋盛),牛蒡莖長5-6寸(別煮令熟,研),白米3合。
上藥以水3升,先煮凝水石至1升半,次下牛蒡,並汁再煎令沸,下米煮粥,候熟,空心食,一日一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個人體質:凝水石粥應根據自身的體質選擇,對於寒性體質者,應適量控制食用,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2. 過敏反應:如對任何成分過敏或有不適感,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專業醫生。
  3. 持續使用: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食用,不宜長期過量食用。一般建議用作為短期調理。
  4. 存放方式:如需保存粥,應放入冰箱中,建議在2天內食用。加熱前要充分加熱至沸騰,確保食品安全。

以上為凝水石粥的製作方法與功效,希望能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凝水石粥,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凝水石1兩(搗碎,絹袋盛),牛蒡莖長5-6寸(别煮令熟,研),白米3合。 主治:發背癰疽,毒攻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