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牛蒡方

蒸牛蒡方

ZHENG NIU BANG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心經 50%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蒸牛蒡方中包含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牛蒡性味甘、苦、寒,歸肺、胃經。 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便等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2. 蒸製可使牛蒡藥性更易揮發,藥效更顯著。 蒸製過程可使牛蒡的藥效成分更容易溶解於水中,並透過蒸汽進入藥液中,提高其療效,並使藥性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蒸牛蒡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首載於《食療本草》,主治「風熱」。風熱為外感病邪之一,臨床表現多見發熱、頭痛、咽痛、咳嗽、口乾、微惡風寒等症狀。牛蒡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解毒利咽之效,酥(古代以奶油或動物脂肪提煉)能潤燥調和藥性。二者配伍,可緩解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煩熱不適。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牛蒡

    • 春夏用葉:葉輕揚上行,善解表散熱,適用於風熱在表(如發熱、頭痛)。
    • 秋冬用根:根質地沉降,長於清熱解毒,適合熱毒內蘊(如咽喉腫痛、便秘)。
    • 牛蒡的辛涼特性可透散邪熱,兼能利咽解毒,符合「治上焦如羽」的治療原則。
  2. 佐使藥:酥

    • 酥為油脂類,能緩和牛蒡的苦寒之性,避免傷脾胃,同時潤燥滋養,助藥力散發。
    • 經酥炸後,可去除牛蒡的苦味,使其更易入口,兼具食療與藥療價值。
  3. 炮製與配伍邏輯

    • 初炸去苦:先以酥炸牛蒡,去其苦寒之劣性,保留清熱之功。
    • 復以五味焦炒:後加五味調和(可能為薑、醋等辛香佐料),既可矯味,又能辛散助藥力透達表邪。此步驟強化了疏風透熱之效。

三、治療原理

本方體現「藥食同源」思想,以輕清宣散為主:

  • 透表解熱:牛蒡辛涼配伍酥的潤性,助邪從表而解,緩解風熱初起的表證。
  • 解毒潤燥:牛蒡清熱解毒,酥潤燥生津,對風熱燻灼咽喉(如扁桃腫痛)或丹石毒後的燥熱傷津,均有調和作用。
  • 兼顧脾胃:通過炮製減低苦寒,使方劑平和,適合長期調理或佐餐服用。

整體而言,此方以疏風清熱為核心,結合炮製與飲食調理,體現古代對外感病「祛邪不傷正」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牛蒡嫩葉1斤(洗如法,秋冬用根,春夏用葉),好酥不拘多少。
解丹石諸毒。
以酥炸牛蒡葉熟,更洗去苦味,重以酥及五味焦炒。食之,兼堪下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蒸牛蒡方,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牛蒡嫩葉1斤(洗如法,秋冬用根,春夏用葉),好酥不拘多少。 主治:解丹石諸毒。主治:風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