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桑飲方劑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牛蒡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利咽開音:牛蒡具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可改善因咽喉腫痛、痰多引起的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等症狀。此外,牛蒡還可促進唾液分泌,潤滑咽喉,有助於緩解咽喉乾燥、疼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桑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瘟疫餘熱不退,煩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乃針對熱性病後期,邪熱未盡、氣津兩傷之證。其核心病機為熱毒殘留,耗氣傷陰,導致身熱纏綿、口渴倦怠、脾胃虛弱。
- 瘟疫餘熱不退:指外感熱病(如瘟疫)後期,高熱雖退,但低熱持續,此為邪伏陰分或肺胃津傷所致。
- 煩渴:熱邪灼傷津液,津不上承,故口乾引飲。
- 四肢無力:熱盛耗氣,氣虛則肢體懈怠。
- 不能飲食:熱邪傷及胃陰,脾胃運化失司,故納差厭食。
組成與治療原理
此方分兩階段服藥,先服牛蒡根汁,後服桑葉(或桑枝)湯,再覆被取汗,其設計暗含「清熱—透邪—扶正」之邏輯:
牛蒡根(生搗汁)
- 性味功效:辛、苦、寒,入肺胃經,具清熱解毒、生津利咽、疏散風熱之效。
- 作用原理:
- 清餘熱:其寒性直折殘留熱毒,針對「餘熱不退」;
- 生津液:生搗取汁,保留津潤之性,緩解「煩渴」;
- 醒脾胃:辛味能開胃氣,改善「不能飲食」。
桑葉(或桑枝)
- 性味功效:桑葉甘苦寒,桑枝苦平,均入肺肝經,能疏散風熱、通絡退熱。
- 作用原理:
- 透邪外出:炙黃後煎服,輕清宣透,引殘熱從表而解;
- 通利四肢:桑枝尤擅走肢節,緩解「四肢無力」;
- 協同發汗:配合暖覆,助藥力透達肌表,使邪隨汗泄。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牛蒡根為君,清解內蘊熱毒;桑葉(枝)為臣,透邪達表。兩藥相輔,一清一透,標本兼顧。先服牛蒡根汁直清裏熱,後以桑葉湯輕宣外透,再藉汗法開腠理,使「汗出熱退」而津液不傷,契合溫病「存津透熱」之旨。
總結
牛桑飲透過清熱生津與輕宣透表之配合,針對瘟疫後期氣津兩傷、餘熱未盡之證,體現「裏清外透」的治療思路,甚合中醫「給邪出路」之法。
傳統服藥法
牛蒡根(生搗汁)5-6合。
空腹分2次服,服訖,取桑葉(無葉用枝)1大把炙黃,水1升,煮5-6合服,暖覆取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牛桑飲, 出處:《松峰說疫》卷五。 組成:牛蒡根(生搗汁)5-6合。 主治:瘟疫,餘熱不退,煩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