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黃納谷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本方證屬熱毒壅盛,內蘊熱毒,故以石膏清熱瀉火,以解毒消腫,使熱邪得解。
- 止渴生津: 石膏入胃經,能清胃熱,生津止渴,緩解熱毒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使患者能更好地接受治療。
總之,石膏在瀉黃納谷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止渴生津,有助於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使患者早日康復。
瀉黃納谷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效。該方以黃連配伍其他藥物,旨在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治療濕熱蘊結腸胃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
黃連苦寒,能瀉火解毒,又能燥溼止瀉,配合其他藥物,可使瀉熱、燥溼、止瀉三者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瀉黃納谷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效。瀉黃納谷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黃疸、腹脹、便溏等症狀。生地黃能夠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有效控制濕熱,同時滋陰降火,保護脾胃功能,避免因清熱過度而損傷脾胃陽氣。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瀉黃納谷散中其他藥物如茵陳蒿、梔子、黃芩等,皆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生地黃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以加強清熱利濕之效,並防止因清熱過度而損傷正氣。
瀉黃納谷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清熱涼血: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因濕熱內蘊,導致脾胃失調,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牡丹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熱邪對脾胃的損害。
二、 活血化瘀: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流,有助於消除腸道積滯,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瀉黃納谷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作用。方中黃疸、小便不利等症,均屬濕熱內蘊,木通可清泄濕熱,促進小便通暢,利於邪氣外泄。
- 引導藥力下行: 方中以瀉黃、納谷為目的,需使藥力下行於下焦,而木通本身具有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可以助其他藥物順利到達病竈,發揮藥效。
瀉黃納谷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瀉黃納谷散為清熱瀉火、化濕利濕之劑,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造成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作用。它可以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力更加集中,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也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
瀉黃納谷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瀉黃納谷散主治濕熱蘊積,內陷腸胃,症見發熱、腹痛、嘔吐、腹瀉等,牛蒡子可清熱解毒,消解濕熱,緩解腸胃不適。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牛蒡子亦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瀉黃納谷散中若出現風熱上襲,咳嗽痰多等症狀,牛蒡子可輔助清熱解毒,散風止咳,提高藥效。
瀉黃納谷散中包含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瀉黃納谷散主要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因食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山楂在瀉黃納谷散中發揮着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食積停滯的目的。
「瀉黃納谷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解表散熱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在「瀉黃納谷散」中,荊芥可發揮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黃疸、濕熱等病症。同時,荊芥還能促進汗腺分泌,幫助排泄體內毒素,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黃納谷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痘邪熱犯胃」所致的熱毒燥盛證,主要表現為:
- 唇口燥裂:熱毒熾盛,灼傷胃津,外應於口唇。
- 口中膩渴:胃熱夾濕,雖渴卻感口中黏膩不爽。
- 舌起芒刺,嘴黑如煤:熱極化火,耗傷陰血,舌絡瘀熱,甚則呈現焦黑。
- 漿後身猶壯熱:痘瘡化膿後仍高熱不退,顯示熱毒未清。
- 不思飲食:胃熱燔灼,氣機壅滯,納化失常。
此證屬「陽明胃經實熱」,兼夾血分瘀熱,需清瀉胃火、涼血解毒為主,兼顧透表化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清瀉陽明胃火
- 石膏:甘寒質重,專清胃經氣分熾熱,除煩止渴。
- 黃連:苦寒直折,瀉心胃實火,與石膏配伍增強清熱之力。
-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炙甘草兼顧和中護胃。
(二)涼血解毒
- 生地黃:滋陰涼血,防熱邪傷陰。
- 牡丹皮:瀉血分伏熱,散瘀消斑,適用於舌黑芒刺。
(三)通利透邪
- 木通:導心胃之火下行,利尿祛濕,解口中膩滯。
- 牛蒡子:宣肺透熱,利咽解毒,助邪從表而解。
- 荊芥穗:輕揚透表,善清頭面風熱,兼散血中鬱火。
(四)消積化滯
- 山楂:消食健胃,活血散瘀,針對不思飲食及痘毒滯絡。
(五)隨證加減
- 大黃(重者加):通腑瀉熱,釜底抽薪,適用於熱毒壅結、便秘者。
- 燈心:引熱下行,清心利尿,導火邪從小便出。
三、治療原理總括
本方以「瀉黃散」(石膏、甘草等)為基礎架構,強化清胃涼血之功,並輔以透表、消滯、通利之品,體現以下思路:
- 氣血兩清:石膏、黃連瀉氣分火熱;生地、丹皮涼血化瘀。
- 給邪出路:木通、燈心導熱下行;荊芥、牛蒡透熱外散。
- 標本兼顧:山楂調胃消滯,甘草護中,防寒凉傷胃。
適用於痘疹後期「餘熱燔灼胃絡」之證,透過多途徑分消熱毒,恢復脾胃納化功能。
傳統服藥法
石膏、黃連、生地、丹皮、木通、甘草(炙用)、生甘草、牛蒡子、山楂、荊芥穗。
重者,加大黃。
加燈心,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和胃開胃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痘邪熱犯胃所致的口渴、口臭、舌苔厚膩等症狀。
- 本方中的石膏、黃連、生地黃、牡丹皮、木通、甘草、牛蒡子、山楂、荊芥等藥物,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黃納谷散,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首。 組成:石膏、黃連、生地、丹皮、木通、甘草(炙用)、生甘草、牛蒡子、山楂、荊芥穗。 主治:痘邪熱犯胃,唇口燥裂,口中膩渴,甚至舌起芒刺,嘴黑如煤,漿後身猶壯、熱,種種燥熱而不思食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