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散

通天散

TONG T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20%
脾經 15%
肺經 14%
腎經 7%
胃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天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的功效。通天散常用於治療氣虛、陽虛所致的疾病,人參可補益氣血,提升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 協調藥性:通天散中常含有一些寒涼藥物,人參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人參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力更能發揮作用。

總之,人參在通天散中發揮著補氣扶正、協調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天散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理氣行氣: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主要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方劑中加入陳皮,可藉助其理氣行氣之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氣機阻滯所致的諸症。

二、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可有效化解痰濕阻滯,使氣機通暢。通天散多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頭昏腦脹、耳鳴目眩等症,加入陳皮有助於化解痰濕,改善症狀。

「通天散」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調和營衛: 桂枝性溫,善於調和營衛,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頭痛、頭昏等症狀。

因此,桂枝在「通天散」中起到溫經通絡、調和營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部疾病的症狀。

通天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活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心包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升陽舉陷,止咳化痰: 川芎能升陽舉陷,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機不暢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通天散的組成以川芎為藥引,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頭風、頭痛、鼻塞、咳嗽等疾病的效果。

通天散方劑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通天散常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有關。熟地黃能滋補肝腎陰血,從根本上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
  2. 配伍協調:熟地黃與通天散中的其他藥材配伍,能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熟地黃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伍,可補血活血,改善頭昏腦脹;與枸杞子、山藥等配伍,可滋陰補腎,改善腰膝酸軟等症狀。

綜上所述,熟地黃在通天散方劑中起着滋陰補血、協調配伍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通天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止血安神: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鎮痛、止血、養血安神之功效。通天散多用於治療頭風痛、眩暈等症,而白芍可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止血,改善頭部供血不足,達到安神止痛之效。
  2. 養血柔肝,調和藥性: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疏肝理氣,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白芍的酸味可以收斂藥性,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輕副作用。

通天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通經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通天散常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等症,而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頭部氣血流通,達到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的效果。
  2. 引藥上行,通達經絡: 當歸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引導藥力上行,通達頭部經絡,使藥效更好地發揮作用。通天散中的其他藥物也需通過經絡才能發揮藥效,而當歸的加入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提升療效。

「通天散」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皮膚紅腫、瘡瘍、濕疹等症狀,紫草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紫草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等症狀,紫草能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

因此,通天散中加入紫草,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通天散中包含紅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之效。通天散多用於治療頭部、面部、頸部等部位的疾病,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2. 通經活絡: 紅花亦有通經活絡之效,可改善頭部氣血流通,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通天散中加入紅花,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頭部相關疾病。

「通天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頭面部疼痛、胸腹脹痛等症狀,木香能通過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2. 升清降濁:木香具有升清降濁之效,能將脾胃之濁氣下行,使清氣上升,改善頭部供血,有助於治療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通天散」方劑中加入木香,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升清降濁的功效,治療頭面部疼痛、頭昏腦脹等相關病症。

通天散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通天散為較為複雜的方劑,其中可能包含性味偏寒、偏熱或峻猛的藥物,甘草的加入能起到調和各藥性,使藥力協調,避免單味藥性過於強烈,避免傷及正氣。

二、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亦具有一定藥效,如補脾益氣、緩解咳嗽、止痛等。這些功效與通天散的整體療效相輔相成,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通天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肺熱、降胃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通天散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燥熱便祕等症。知母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清泄肺熱,緩解咽喉腫痛,同時滋陰潤燥,緩解便祕症狀。

此外,知母還能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知母與黃芩、生地黃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與麥冬、天花粉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滋陰潤燥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天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痘疹金鏡錄》,主治小兒痘疹發熱而痘疹未透,或雖出但色澤晦暗不紅活者。痘疹屬熱毒內蘊,需透發為順,若氣血壅滯或熱毒鬱閉,則痘發不暢。此方以「搐鼻」法外治,借鼻腔黏膜吸收藥性,宣通肺氣(肺主皮毛),開竅透邪,助痘毒外達。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

    • 黃連、黃芩:苦寒直折,清中上焦熱毒,針對痘疹之熱鬱根基。
    • 赤芍藥:涼血散瘀,防熱毒入血耗陰。
  2. 活血通滯

    • 川芎、當歸、玄胡索:行氣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當歸養血助行,玄胡索散結止痛,三者協力疏通氣血壅滯,改善痘疹色黯不活。
  3. 開竅透邪

    • 草烏頭:辛熱峻烈,雖有毒但外用可通絡開閉,助藥性竄透,與乳香(芳香走竄)共促藥力直達病所。
    • 乳香:活血定痛,兼能辛香透散,助氣血通暢。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黃芩清熱,草烏頭辛熱開閉,形成「清中寓透」之法。
  • 氣血同調:活血藥(川芎、當歸)與行氣藥(玄胡索)並施,符合「治痘先調氣血」之則。
  • 外治捷徑:搐鼻法避免小兒服藥困難,鼻腔為「宗氣之所」,藥性速達肺衛,促痘毒外透。

中醫原理連結
痘疹不暢多因「熱毒鬱表,氣血壅遏」,此方以清解為本,通散為標,契合「火鬱發之」原則。通過外治激發「肺氣宣發」機能,間接調動衛氣抗邪,使痘疹透發紅活,屬中醫「給邪出路」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川芎、黃連、黃芩、玄胡索、草烏頭、當歸、乳香(別研)各等分。
通一切壅滯,明目。
上為細末。
以紙捻子蘸藥,搐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天散是一首中藥方劑,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麻痺原發性高血壓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乾眼症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通天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芒消5錢,雄黃3錢。 主治:赤眼暴發,腫痛。

通天散,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大黃1兩,獨生皂角1兩(俱生)。 主治:大風疾,遍身隱疹瘙癢,麻木在下者。

通天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四。 組成:赤芍藥、川芎、黃連、黃芩、玄胡索、草烏頭、當歸、乳香(别研)各等分。 主治:通一切壅滯,明目。主治:偏正頭痛,並夾腦風。

通天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人參8分,陳皮8分,桂枝8分,川芎1錢,熟地1錢,芍藥1錢,當歸1錢半,紫草1錢半,紅花3分,木香3分,甘草6分,知母8分,荔枝殼10個。 主治:小兒患痘發熱不出,或已出而色不紅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