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丸

海桐皮丸

HAI TONG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腎經 17%
肺經 14%
脾經 10%
膀胱經 8%
心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4%
膽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海桐皮丸方劑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海桐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等。
  • 收斂止瀉: 海桐皮能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寒濕瀉痢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海桐皮丸方劑中使用海桐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海桐皮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燥熱,滋潤腸道: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容易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腎經,能滋陰潤燥、滑腸通便,與海桐皮相配,可避免燥熱傷陰,防止便祕,使藥效更為平和。
  2. 寧心安神,協調藥性: 海桐皮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但可能出現心神不安的副作用。柏子仁能養心安神,與海桐皮相配,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海桐皮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 海桐皮善於清熱解毒,而羌活則以疏風解表著稱。兩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併兼具疏散風寒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症狀,如頭痛、鼻塞、發熱等。
  2. 散寒止痛: 羌活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腰背痠痛等症狀。海桐皮則可清熱解毒,兩者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疼痛症狀。

海桐皮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易傷陰。石斛性微寒,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潤燥之效,可緩解海桐皮的寒性,保護津液,避免過度傷陰。

2. 輔助清熱解毒: 海桐皮主治熱毒熾盛之症,而石斛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增強海桐皮的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因此,石斛在海桐皮丸中起到滋陰降火、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方劑藥效更佳,且更安全有效。

海桐皮丸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海桐皮擅長清熱解毒,止癢止痛,但其性偏寒涼。防風為辛溫解表藥,能疏散風寒,並可引導藥力直達患處。二者配伍,可使藥力溫和,寒涼之性不至於傷及正氣,同時增強止痛止癢之效。
  2. 相輔相成,協調藥性: 防風具有升散之性,可使海桐皮的清熱解毒之效發揮得更為充分,避免藥物滯留於體內。同時,防風的辛溫之性,可緩解海桐皮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負面影響。

海桐皮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海桐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單用易傷血氣。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與海桐皮相配,可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傷血,使藥效更趨平和。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海桐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效發揮。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海桐皮丸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海桐皮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海桐皮本身偏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桂枝則性溫,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海桐皮相配,可緩解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同時,桂枝的溫陽作用也能協調海桐皮的寒性,避免過寒傷陽。

因此,桂枝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避免藥性偏寒,是海桐皮丸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海桐皮丸是一種在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淫羊藿(Epimedium),又稱為"陽起石",在此方劑中的添加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

首先,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能夠有效增強腎功能,從而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疲倦、性功能下降等問題。其次,淫羊藿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成分,如淫羊藿苷,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活力,對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具有正面影響。此外,淫羊藿還能增強免疫力,幫助抵抗一些與腎虛相關的疾病。

綜合來看,將淫羊藿納入海桐皮丸的配方中,是基於其補腎壯陽、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強免疫力的多重功能,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更適合用於治療腎虛相關的症狀。

海桐皮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其藥性偏於涼寒,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藥效發揮。川芎性溫,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可協同海桐皮,促進氣血流通,提高藥效。
  2. 緩解藥性寒涼: 海桐皮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陽氣。川芎性溫,可溫陽散寒,平衡海桐皮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海桐皮丸中加入麻黃,主要是為了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但單用其力不足以宣通肺氣,故需加入麻黃以助其效力。麻黃性溫,辛散宣肺,可開宣肺氣,使藥效更好地到達肺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此外,麻黃與海桐皮搭配,還可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海桐皮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針對其活血通絡、引藥下行的作用。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性較緩,易於留滯上焦。而川牛膝性溫,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並引藥下行,助海桐皮之藥力深入下焦,更好地治療下焦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此外,川牛膝亦能補肝腎,強筋骨,與海桐皮相配,可增強其治療下肢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的效果。

海桐皮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皮膚病及相關症狀。在其組成中,莽草(也稱為莽草根或莽草根)是重要的成分之一。莽草主要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莽草在方劑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莽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毒,進而改善因血液循環不良或毒素積聚引起的皮膚病。其次,它有助於減輕腫脹和炎症,對於皮膚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具有緩解效果。此外,莽草還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皮膚的自我修復,對於應對各類皮膚問題非常有幫助。

因此,莽草在海桐皮丸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治療效果,還能針對特定的病症提供有針對性的療效,從而使這個方劑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

海桐皮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海桐皮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效,但其偏於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而枳殼則能行氣消積,緩和海桐皮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2. 促進藥力發揮:枳殼味辛,能助海桐皮之藥力更好地發揮。海桐皮本身入肝經,而枳殼能疏肝理氣,促進肝氣疏泄,使海桐皮的藥力更順暢地發揮。

綜上,海桐皮丸中加入枳殼,既能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弊,又能增強藥力,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海桐皮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偏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屬中風後遺症或風寒濕痺範疇。「偏風」指風邪偏客一側,導致氣血阻滯,經絡不通,表現為半身不遂、肢體痿軟或僵硬;「筋骨疼痛」則與風寒濕邪侵襲筋骨、氣血不暢相關。方劑以祛風濕、活血通絡、溫陽散寒為主,兼顧滋養筋脈,適用於風寒濕痺阻絡或中風後氣血瘀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除濕通絡

    • 海桐皮:為君藥,性平偏涼,善祛風濕、通經絡,兼能止痛,針對筋骨疼痛。
    • 羌活、防風:辛溫發散,祛風勝濕,尤善走表,助海桐皮疏散外邪。
    • 麻黃:開泄腠理,散寒通滯,增強祛風邪、透表閉之力。
    • 莽草(有毒,今多代用):辛溫有毒,古用於驅風止痛,但需謹慎。
  2. 溫陽散寒止痛

    • 桂心、側子(附子炮製):溫補腎陽,散寒逐濕。附子通行十二經,破陰凝而助氣化;桂心溫通血脈,二者共逐筋骨寒邪。
    • 仙靈脾(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助附子、桂心振奮陽氣,改善痿軟無力。
  3. 養血活血化瘀

    • 當歸、芎藭(川芎):養血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推動氣血運行,改善偏枯不遂。
    • 牛膝:引血下行,強筋骨,通利關節,兼治腰膝痿弱。
  4. 滋養筋脈

    • 石斛:滋陰清熱,養胃生津,防風藥辛燥傷陰,柔潤筋脈。
    • 柏子仁:養心安神,潤燥通絡,助氣血調和。
  5. 理氣通滯

    • 枳殼(或白芷)
      • 若用枳殼:行氣寬中,破滯消積,助氣血流通。
      • 若用白芷:增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尤適頭面偏風。

配伍特點
全方以「祛風濕、溫陽活血」為主,佐以「養陰潤筋」,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思想。外散風寒濕邪,內溫陽氣、活氣血,標本兼顧,使經絡通、氣血調,則偏瘫痺痛可緩。

備註
方中莽草毒性大,古今用藥差異需留意;《醫方類聚》改枳殼為白芷,強化了祛風止痛之力,臨證可據病位(偏表或偏裏)調整。

傳統服藥法


海桐皮1兩,柏子仁3分,羌活 3分,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芎藭1兩,麻黃1兩(去根節),牛膝 1兩(去苗),莽草1兩(微炙),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方中枳殼,《醫方類聚》引《神巧萬全方》作「白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麻痺半身不遂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頭昏精神不佳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海桐皮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海桐皮1兩(銼),桂心1兩,牛膝1兩(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石斛1兩(去根節),熟乾地黃1兩。 主治:婦人腰腳風冷疼痛,行立無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海桐皮(銼)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鬱李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分,大腹(銼)2枚,蒴藋葉束(搗取汁1升)。 主治:一切風冷,身體手足疼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海桐皮(銼)1兩,楝實(銼、炒)1兩,木香1兩,石斛(去根)1兩,茴香子1兩,牛膝(寸截,酒浸1宿,焙乾)1兩,檳榔(煨,銼)1兩,芎藭1分。 主治:久服壯筋骨,駐顔,利胸膈,調脾胃,補益。主治:下臟風虛,耳內蟬聲。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海桐皮2兩(銼細),石斛(去根)3分,羌活(去蘆頭)半兩,赤箭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白附子(生)1兩,防風(去叉)1兩,木香3分,山芋3分,菊花半兩,牡荊子半兩,丹砂1兩(研)。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身體疼痛,肩背拘急。

海桐皮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海桐皮1兩,柏子仁3分,羌活3分,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芎藭1兩,麻黃1兩(去根節),牛膝1兩(去苗),莽草1兩(微炙),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偏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海桐皮(銼)2兩,白芥子(研)半兩,乳香(研)半兩,芸薹子(研)1兩,地龍(炒)1兩,甜瓜子1兩,牡蠣(生)3兩,楓香脂(研)1兩,金毛狗脊(去毛)2兩,威靈仙(去土)1兩半,蔓荊實1兩,蒼朮(炒)1兩半,草烏頭(生,去皮尖)1兩,木鱉子(去殼)1兩半,沒藥(研)半兩,續斷1兩,自然銅(煅,醋淬7遍)2兩半,烏藥2兩半。 主治:攤緩風,手足不随,或時麻木,口眼歪斜,頭昏腦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