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海桐皮丸方劑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海桐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等。
- 收斂止瀉: 海桐皮能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寒濕瀉痢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海桐皮丸方劑中使用海桐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海桐皮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滋潤腸道: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容易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腎經,能滋陰潤燥、滑腸通便,與海桐皮相配,可避免燥熱傷陰,防止便祕,使藥效更為平和。
- 寧心安神,協調藥性: 海桐皮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但可能出現心神不安的副作用。柏子仁能養心安神,與海桐皮相配,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海桐皮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 海桐皮善於清熱解毒,而羌活則以疏風解表著稱。兩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併兼具疏散風寒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症狀,如頭痛、鼻塞、發熱等。
- 散寒止痛: 羌活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腰背痠痛等症狀。海桐皮則可清熱解毒,兩者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疼痛症狀。
海桐皮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易傷陰。石斛性微寒,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潤燥之效,可緩解海桐皮的寒性,保護津液,避免過度傷陰。
2. 輔助清熱解毒: 海桐皮主治熱毒熾盛之症,而石斛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增強海桐皮的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因此,石斛在海桐皮丸中起到滋陰降火、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方劑藥效更佳,且更安全有效。
海桐皮丸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海桐皮擅長清熱解毒,止癢止痛,但其性偏寒涼。防風為辛溫解表藥,能疏散風寒,並可引導藥力直達患處。二者配伍,可使藥力溫和,寒涼之性不至於傷及正氣,同時增強止痛止癢之效。
- 相輔相成,協調藥性: 防風具有升散之性,可使海桐皮的清熱解毒之效發揮得更為充分,避免藥物滯留於體內。同時,防風的辛溫之性,可緩解海桐皮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負面影響。
海桐皮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海桐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單用易傷血氣。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與海桐皮相配,可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傷血,使藥效更趨平和。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海桐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效發揮。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海桐皮丸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海桐皮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海桐皮本身偏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桂枝則性溫,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海桐皮相配,可緩解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同時,桂枝的溫陽作用也能協調海桐皮的寒性,避免過寒傷陽。
因此,桂枝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避免藥性偏寒,是海桐皮丸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海桐皮丸是一種在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淫羊藿(Epimedium),又稱為"陽起石",在此方劑中的添加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
首先,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能夠有效增強腎功能,從而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疲倦、性功能下降等問題。其次,淫羊藿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成分,如淫羊藿苷,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活力,對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具有正面影響。此外,淫羊藿還能增強免疫力,幫助抵抗一些與腎虛相關的疾病。
綜合來看,將淫羊藿納入海桐皮丸的配方中,是基於其補腎壯陽、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強免疫力的多重功能,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更適合用於治療腎虛相關的症狀。
海桐皮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其藥性偏於涼寒,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藥效發揮。川芎性溫,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可協同海桐皮,促進氣血流通,提高藥效。
- 緩解藥性寒涼: 海桐皮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陽氣。川芎性溫,可溫陽散寒,平衡海桐皮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海桐皮丸中加入麻黃,主要是為了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但單用其力不足以宣通肺氣,故需加入麻黃以助其效力。麻黃性溫,辛散宣肺,可開宣肺氣,使藥效更好地到達肺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此外,麻黃與海桐皮搭配,還可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海桐皮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針對其活血通絡、引藥下行的作用。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性較緩,易於留滯上焦。而川牛膝性溫,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並引藥下行,助海桐皮之藥力深入下焦,更好地治療下焦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此外,川牛膝亦能補肝腎,強筋骨,與海桐皮相配,可增強其治療下肢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的效果。
海桐皮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皮膚病及相關症狀。在其組成中,莽草(也稱為莽草根或莽草根)是重要的成分之一。莽草主要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莽草在方劑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莽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毒,進而改善因血液循環不良或毒素積聚引起的皮膚病。其次,它有助於減輕腫脹和炎症,對於皮膚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具有緩解效果。此外,莽草還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皮膚的自我修復,對於應對各類皮膚問題非常有幫助。
因此,莽草在海桐皮丸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治療效果,還能針對特定的病症提供有針對性的療效,從而使這個方劑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
海桐皮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海桐皮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效,但其偏於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而枳殼則能行氣消積,緩和海桐皮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 促進藥力發揮:枳殼味辛,能助海桐皮之藥力更好地發揮。海桐皮本身入肝經,而枳殼能疏肝理氣,促進肝氣疏泄,使海桐皮的藥力更順暢地發揮。
綜上,海桐皮丸中加入枳殼,既能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弊,又能增強藥力,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海桐皮丸」,主要成分是:海桐皮、柏子仁、羌活、石斛、防風、當歸、桂枝、淫羊藿、川芎、麻黃、川牛膝、莽草、枳殼。
海桐皮,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功效。
柏子仁,性平,味甘,歸心、腎經。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羌活,性辛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防風,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淫羊藿,性溫,味辛甘,歸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益血、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心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麻黃,性辛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川牛膝,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腎、膀胱經。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莽草,性涼,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等功效。
枳殼,性微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海桐皮丸具有偏風、中風、手腳不能活動、筋骨疼痛等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淤滯、血瘀經閉、血瘀性疼痛、瘡瘍、經門不利、經絡痛、瘕積瘀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海桐皮1兩,柏子仁3分,羌活 3分,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芎藭1兩,麻黃1兩(去根節),牛膝 1兩(去苗),莽草1兩(微炙),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方中枳殼,《醫方類聚》引《神巧萬全方》作「白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海桐皮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海桐皮1兩(銼),桂心1兩,牛膝1兩(去苗),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石斛1兩(去根節),熟乾地黃1兩。 主治:婦人腰腳風冷疼痛,行立無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海桐皮(銼)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鬱李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分,大腹(銼)2枚,蒴藋葉束(搗取汁1升)。 主治:一切風冷,身體手足疼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海桐皮(銼)1兩,楝實(銼、炒)1兩,木香1兩,石斛(去根)1兩,茴香子1兩,牛膝(寸截,酒浸1宿,焙乾)1兩,檳榔(煨,銼)1兩,芎藭1分。 主治:久服壯筋骨,駐顔,利胸膈,調脾胃,補益。主治:下臟風虛,耳內蟬聲。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海桐皮2兩(銼細),石斛(去根)3分,羌活(去蘆頭)半兩,赤箭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白附子(生)1兩,防風(去叉)1兩,木香3分,山芋3分,菊花半兩,牡荊子半兩,丹砂1兩(研)。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身體疼痛,肩背拘急。
海桐皮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海桐皮1兩,柏子仁3分,羌活3分,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芎藭1兩,麻黃1兩(去根節),牛膝1兩(去苗),莽草1兩(微炙),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偏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
海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海桐皮(銼)2兩,白芥子(研)半兩,乳香(研)半兩,芸薹子(研)1兩,地龍(炒)1兩,甜瓜子1兩,牡蠣(生)3兩,楓香脂(研)1兩,金毛狗脊(去毛)2兩,威靈仙(去土)1兩半,蔓荊實1兩,蒼朮(炒)1兩半,草烏頭(生,去皮尖)1兩,木鱉子(去殼)1兩半,沒藥(研)半兩,續斷1兩,自然銅(煅,醋淬7遍)2兩半,烏藥2兩半。 主治:攤緩風,手足不随,或時麻木,口眼歪斜,頭昏腦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