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耆內托散

CAN QI NEI T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7%
心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9%
肝經 7%
腎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內託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參耆內託散主要治療脾氣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內託證,人參能補益脾氣,固護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內託證的症狀。
  2. 配合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茯苓等亦有補氣健脾之效,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提高補氣固本之功效,達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參耆內託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

補氣固表: 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防止病邪入體。

託毒生肌: 黃耆具有託毒外出,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對於一些瘡瘍、腫毒等病症,黃耆能幫助膿毒排出,促進傷口癒合,起到託毒生肌的效果。

因此,參耆內託散中加入黃耆,旨在補氣固表,託毒生肌,達到治療目的。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四肢乏力等症狀。參耆內託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陷、久瀉不止,而脾虛氣陷往往伴隨血虛,因此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2. 調和藥性: 參耆內託散中含有補氣健脾的藥物,如人參、黃芪等,而當歸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緩和補氣藥物的燥性,避免燥氣傷陰。同時,當歸還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功效。參耆內託散以補氣健脾為主要功效,白朮可與人參、黃芪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健脾的力量,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2. 燥濕止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對於脾虛濕困、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參耆內託散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久瀉不止等病症,白朮的加入可有效止瀉,改善腹瀉症狀,增強療效。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參耆內託散主要針對脾虛氣陷、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橘紅加入其中可以幫助理氣化痰,改善氣機阻滯,有助於痰液排出,緩解咳嗽、胸悶等不適。
  2. 輔助健脾益氣:橘紅兼具健脾理氣之效,與參、耆等補氣藥材配合,能加強補氣健脾的效果,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抵抗力,進一步改善脾虛氣陷導致的各種症狀。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參耆內託散中,人參、黃耆等藥材偏於溫燥,而甘草可以緩解其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止痛等功效。在參耆內託散中,甘草可以增強人參、黃耆的補氣作用,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加顯著。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升麻,乃取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

升麻性微寒,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陽舉陷之功效。方中以參、耆補氣健脾,內託固表,但若外感風熱,毒邪壅滯肌表,則僅補氣而不疏風,恐致邪熱內陷,故需加升麻以疏散風熱,使邪氣從表而解,達到內託外散之效。此外,升麻亦可輔助升陽舉陷,防止因氣虛而導致的皮疹內陷。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參耆內託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痺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川芎與參、耆等藥物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提高藥效。例如,川芎可助人參補氣血,增強其補益作用,也能夠幫助黃芪疏風解表,增強散寒功效。

參耆內託散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參耆內託散為補氣固表之劑,但同時亦需顧及因氣虛而引發的陰虛內熱,生地黃能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避免補氣過度而助長熱象。
  2. 清熱解毒:參耆內託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弱、衛氣不固所致的表虛自汗、盜汗、易感冒等症狀。生地黃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積而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補氣固表的功效。

參耆內託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之效。方中以參、耆補氣健脾,但若患者兼有風寒濕邪阻滯,則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加劇。羌活可助於驅散寒濕,舒筋活絡,配合參、耆藥力,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2. 解表散寒: 羌活亦具解表散寒之功。若患者同時伴有風寒感冒,羌活可配合其他解表藥物,辛溫解表,驅散外邪,使氣血流通,疼痛緩解。

參耆內託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止瀉的功效。方中參耆補氣健脾,而厚朴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防止補益藥物壅滯脾胃,避免藥效過於滋膩。
  2. 降逆止嘔: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內託散為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的常用方劑,而厚朴可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主治功效


參耆內托散為中藥方劑,主要治療臃疽發背,即臃疽與背部生瘡。方劑組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橘紅、甘草、升麻、川芎、生地黃、羌活、厚朴。

人參味甘,性微溫,能補氣生津,提神益智等。主要功效為補氣益血,健脾養胃,生津止渴。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

白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止瀉等功效。

橘紅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燥濕化痰,補陽益氣等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升麻味辛、苦、甘,性微寒,歸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川芎味辛、溫,歸肝、膽、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羌活味辛、溫,歸肺、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表發汗,截瘧退熱等功效。

厚朴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裏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總之,參耆內托散為清熱祛風,解毒消腫之良藥,可用於治療臃疽發背,即臃疽與背部生瘡。該方劑組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橘紅、甘草、升麻、川芎、生地黃、羌活、厚朴。醫生可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或開立其他藥方。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炒)、當歸(酒洗)、白朮(炒)、橘紅、甘草、升麻、川芎、生地(酒洗)、羌活、厚朴(薑汁拌炒)。
腫瘍,加連翹、羌活;潰瘍,加芍藥、甘草;酒毒,加酒炒連;氣,加香附;痰加瓜蔞仁;發熱,加小柴胡、酒炒黃芩;渴加天花粉;惡心,加半夏、生薑;解毒,加金銀花、甘草節;在太陽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活血、消腫排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內托散, 出處:《易簡方便》卷五。 組成:人參、炙耆、白朮、當歸、元參、白芍、牛蒡、銀花、連翹、防風、甘草。 主治:妊婦痘出稠密者。

參耆內托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人參、黃耆(炒)、當歸(酒洗)、白朮(炒)、橘紅、甘草、升麻、川芎、生地(酒洗)、羌活、厚朴(薑汁拌炒)。 主治:癰疽發背。

參耆內托散, 出處:《小兒痘疹》。 組成:人參、黃耆(炒)、當歸、川芎、厚朴(薑制)、防風、桔梗(炒)、白芷、官桂、紫草、木香、甘草。 主治:氣血不足,痘瘡倒靨,或痛瘍久不潰膿者。

參耆內托散, 出處:《治痘全書》卷十三。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川芎、當歸、防風、白芷、桔梗、白芍、厚朴、木香、肉桂。 主治:痘不起發,根窠不紅,灰白色,寒戦咬牙,痘毒少,而元氣至虛者。

參耆內托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七。 組成:人參、黃耆、當歸、赤芍、川芎、厚朴、防風、桔梗、白芷、官桂、紫草、木香、蟲退。 主治:氣虛不能化毒,面癢者其痘白而頂陷,皮薄而漿清,精神困倦,二便頻利。

參耆內托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人參1錢(虛甚者倍用),黃耆(酒炒)3錢,當歸2錢,川芎(酒炒)5分,炙草1錢5分,陳皮5分,金銀花5錢,丹皮1錢,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1錢5分。 主治:痛疽未潰或已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