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資生湯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資生湯主治婦女血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而當歸的補血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色。
- 調和氣血: 當歸還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不順等。資生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更好地調和氣血,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療婦科疾病。
資生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資生湯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氣血運行不暢,則難以發揮補益功效。川芎的活血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使補益效果更佳。
- 疏散風寒,改善頭面部症狀:資生湯常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耳鳴、頭痛等症,這些症狀常與風寒襲腦有關。川芎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改善頭面部氣血循環,緩解風寒引起的頭面部症狀,提高療效。
資生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資生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虛寒腹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乾薑的溫陽作用,可以溫暖脾胃,助陽氣,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 資生湯中其他藥材如黨參、白朮等,多具補氣健脾之功,但單獨使用,容易滋膩,不利於陽氣的升發。乾薑的加入,可以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健脾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資生湯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牡丹皮。牡丹皮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牡丹皮性寒,味苦,主要用於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如牡丹酚,對於活血、減少炎症有顯著效果,有助於緩解因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的疼痛或不適。
在資生湯中,牡丹皮的作用主要是調和其它成分,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資生湯常用於陰虛火旺、血淤所致的各種症狀,而牡丹皮則能有效降低體內熱量,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患者的臨牀表現。此外,牡丹皮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使患者的整體狀態較為穩定,減輕焦慮感。因此,牡丹皮在資生湯的方劑組成中扮演著調和陰陽、活血化瘀的關鍵角色。
資生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功效。資生湯常用於治療婦人產後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惡露不盡等症狀。山楂能幫助消化積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產後瘀血,緩解腹痛。
2.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消除產後瘀血,改善血流,促進子宮收縮,有助於惡露排出,恢復身體健康。
資生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氣血,提升身體的生理功能。在這個方劑中包含紅花,具有特殊的療效。首先,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流動不暢的情況,對於婦女經期不調或血瘀所致的病症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其次,紅花中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紅花苷,能夠增強微血管的血流量,進一步促進各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吸收,有助於提升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此外,紅花還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以減輕身體因瘀血而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資生湯的整體配方中,紅花的加入使得此方劑在補益氣血的同時,更加側重於活血化瘀,形成合理的治療協同效應。總之,紅花的機制為資生湯的療效增添了重要的一環,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靈活性和有效性。
資生湯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資生湯為滋補氣血、調和脾胃的方劑,加入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並利水滲濕,去除體內濕氣,改善氣血運行不暢。
- 利於藥物吸收:茯苓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資生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性偏滋膩,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使藥物更好地滲透吸收,發揮其滋補功效。
資生湯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腎益氣: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經的功效。資生湯主治腎虛氣弱、腰膝酸軟、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黑豆的加入能補益腎氣,增強體質,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二、活血化瘀:黑豆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痛經、閉經等問題。
資生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資生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易傷陰耗氣,加入甘草可中和藥性,防止藥物太過燥烈,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其補氣效果更佳。 資生湯中各藥材配合使用,甘草的存在能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資生湯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傳統記載主治:
- 虛勞證候:如「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針對久病體虛、氣血衰少、脾胃功能低下者,可見消瘦、食慾不振等症。
- 肺系症狀:如「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屬虛性咳喘,或因氣陰不足而生虛熱,脈象虛數提示正氣虧損。
- 婦科血虛閉經:「女子血枯不月」,即因精血枯竭導致的月經閉止,需調補肝腎、養血通經。
此外,方後註明用於產前調理,強調「臨月服3-5劑,永無難產之患」,推測其可補氣養血、疏利氣機,助孕婦順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氣血,固本培元
- 黃耆、當歸:補氣生血,針對氣血雙虛之羸弱。
- 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助先天之本,改善「血枯不月」。
- 白芍、川芎:養血和營(白芍)配活血行氣(川芎),調和衝任,適合血虛兼瘀滯者。
2. 調理脾胃,行氣消滯
- 厚朴(薑汁炒)、枳殼(麩炒):燥濕行氣,消脹除滿,針對「飲食減少」之脾胃氣滯。
- 生薑、甘草:溫中和胃,調和藥性,助藥力吸收。
3. 宣肺止咳,疏風通絡
- 川貝母: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適合虛性咳嗽。
- 荊芥穗、羌活:輕疏風邪,解表透熱(身熱可能緣於氣虛外感),兼通經絡,或助產時氣血暢行。
4. 產前調理機制
- 全方補而不滯(如當歸配枳殼)、行而不傷(羌活佐白芍),能增強孕婦氣血運行力,使胎產時「氣足則血暢」,減少難產風險。從7個月逐步增量服用,符合傳統「漸補漸疏」的安胎思路。
總結
資生湯以「氣血雙補」為核心,結合「健脾消滯」與「宣通肺氣」,既療虛勞咳喘、血枯經閉,又透過調和氣血預防難產。其組方體現「扶正為主,兼顧標證」的原則,尤其注重脾胃與肝腎的協同作用,符合傳統中醫「資生化源」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紫厚朴(薑汁炒)7分,蘄文(醋炒)7分,當歸(酒洗)1錢5分,川芎1錢5分,川貝母(去心,另研)1錢,菟絲子1錢,川羌活5分,甘草5分,荊芥穗8分,生黃耆8分,枳殼(麩炒)6分,白芍(酒炒)1錢2分,薑3片。
上用水2鐘,煎8分,入川貝末和勻,空心溫服。臨月服3-5劑,永無難產之患。若7個月起服,7月服1劑,8月服2劑,9月服3劑,10月服3-5劑,臨產再服1劑,甚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體質熱盛者不宜使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資生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山藥1兩,玄參5錢,于朮3錢,生雞內金2錢(搗碎),牛蒡子3錢(搗碎)。 主治: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資生湯, 出處:《竹林女科證治》卷二。 組成:紫厚朴(薑汁炒)7分,蕲文(醋炒)7分,當歸(酒洗)1錢5分,川芎1錢5分,川貝母(去心,另研)1錢,菟絲子1錢,川羌活5分,甘草5分,荊芥穗8分,生黃耆8分,枳殼(麸炒)6分,白芍(酒炒)1錢2分,薑3片。 主治:向有難産,或慣滑胎,或偶動胎氣。
資生湯, 出處:《女科指掌》卷五。 組成: 資生湯(《女科指掌》卷五。)出處:《女科指掌》卷五。組成:全當歸3錢,真川芎2錢,炮薑炭1錢,炙甘草5分,牡丹皮1錢,山楂肉2錢,鮮紅花8分,白茯苓1錢,黑豆30粒(炒令熱透,以酒少許沃之)。主治:祛瘀生新,産後調護。 。 主治:祛瘀生新,産後調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