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保生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祛風散寒,可驅散外感風寒,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止痛止癢: 防風具有止痛止癢之效,可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皮膚瘙癢、肌肉痠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增強保生湯的止痛止癢效果,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因此,防風在保生湯中起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各種病症。
保生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氣滯食積引起的胸悶腹脹、嘔吐納呆等症狀,枳殼能疏通氣機,促進消化,起到緩解作用。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呃逆嘔吐等症狀,可通過理氣降逆,使胃氣下降,達到止嘔的效果。
因此,保生湯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理氣消積和降逆止嘔的功效,改善脾胃功能,緩解食積不消、嘔吐等症狀,達到保生延年的效果。
保生湯中加入橘紅,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橘紅可以幫助宣肺化痰,使氣機通暢,痰液易於排出。
2. 燥濕化痰:橘紅不僅能化痰,更能燥濕,有助於清除肺部的濕邪。對於濕痰粘稠難以咳出的情況,橘紅可以幫助燥濕化痰,使痰液變得稀薄,更容易咳出。
因此,保生湯中加入橘紅,可以有效地改善肺氣不通、痰濕阻滯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保生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茯神性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之效。保生湯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茯神能平心氣、寧神志,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2. 健脾益氣:茯神亦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保生湯中常配伍補氣健脾藥物,茯神有助於協調脾胃功能,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保生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止癢解毒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能發散風寒,解表止痛,尤其善治風熱感冒,頭身疼痛、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症。此外,荊芥亦具止癢功效,可治風疹瘙癢、皮膚濕疹等。
保生湯通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疹瘙癢等症,而荊芥正是該方劑中疏散風熱、止癢解毒的關鍵藥材,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保生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安心定志: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豁痰開竅之效。保生湯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症,而遠志可助於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二、開竅醒神:遠志亦可化痰開竅,對痰蒙心竅、神志不清者具有一定療效。保生湯中常配合其他開竅醒神之藥,如菖蒲、石菖蒲等,遠志的加入可增強整體開竅醒神之效,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正常思維。
保生湯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多粘稠、咳喘氣促等症狀,天南星可以有效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消腫止痛:天南星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天南星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天南星性燥,用量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保生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保生湯多用於治療肺氣不宣、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促進藥物下行: 桔梗具有通氣下行之效,可促進藥物下達病竈,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保生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甘草等多偏於清熱解毒,桔梗的加入可使藥物下行,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保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保生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辣或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刺激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害。
二、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並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保生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臍風、鎖肚、口噤」,均為新生兒或嬰幼兒之危急證候。
- 臍風:因斷臍不慎,風邪侵入經絡,導致抽搐、牙關緊閉,古稱「撮口臍風」。
- 鎖肚:指小兒二便不通、腹脹如鼓,多因氣滯或寒邪凝結所致。
- 口噤:牙關緊閉難開,屬風邪或痰阻經絡之象。
此三者皆與「風邪內攻、氣機壅滯」相關,顯示保生湯旨在「疏風調氣、健脾化痰」,緩解風邪與氣滯交結之病機。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核心結構
- 白朮、茯苓、甘草:源自四君子湯簡化,健脾益氣以固中焦,助運化濕濁,杜絕生痰之源。
- 橘紅、厚朴、香附:
- 橘紅化痰行氣,開宣肺胃之鬱;
- 厚朴降氣除滿,消腹脹(針對鎖肚);
- 香附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小兒肝常有餘,氣滯易風動)。
- 生薑:外散風邪,內溫胃止嘔(原方加薑煎服,增強解表散寒之力)。
加減邏輯
- 嘔吐加砂仁:砂仁化濕醒脾、降逆止嘔,針對胃氣上逆,強化中焦運轉。
整體機理
- 風痰氣同治:透過健脾化痰(茯苓、朮、橘紅)與行氣解鬱(厚朴、香附),疏通氣機壅滯,間接平息內風(氣行則風熄)。
- 標本兼顧:治標在行氣開閉(緩解腹脹、口噤),治本在健脾防痰濕復生。
- 小兒體質考量:小兒臟腑嬌嫩,故用藥輕靈(劑量輕),避峻烈之品,以調和為先。
總結:此方以「調氣化痰」為主軸,通過健脾行氣、宣通壅滯,改善風邪與氣滯互結之病證,符合古人「治風先治氣,氣行風自滅」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1錢,甘草5分,白朮1錢,橘紅1錢5分,厚朴1錢,香附1錢。
嘔吐,加砂仁1錢。
養衛調氣。
上藥用水1鐘半,加生薑5片,煎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保生湯是一張具有較強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方劑,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保生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六。 組成:砂仁、白朮、香附、烏藥、陳皮、甘草。 主治:妊娠惡阻,嘔吐而無其他兼證者。
保生湯,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防風7分,枳殼(炒)5分,橘紅4分,茯神2分,荊芥穗3分,遠志(去心)4分,南星(薑炒)5分,桔梗3分,甘草2分。 主治:小兒臍風,鎖肚,口噤。
保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茯苓1兩。 主治:妊娠嘔逆,不下食飲。
保生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甘草、香附、陳皮、厚朴、門冬、丁香、生薑5片。 主治:妊娠惡阻,經候不行,2-3月之間,無病似病,脈浮大,而六部俱勻,精神如困,惡聞食臭,或嘔吐痰水者。
保生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二引溫隱居方。 組成:人參1分,甘草1分,白朮半兩,香附子半兩,烏藥半兩,橘紅半兩。 主治:妊娠惡阻,經候不行,身無病而似病,脈滑大而六部俱勻,精神如故,惡聞食臭,或但嗜一物,或大吐;或時吐清水。少食嘔吐,或兼吐瀉作渴。
保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組成:紫菀(去苗土)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龍骨1兩半,赤石脂1兩半,艾葉(炒)3分,白朮3分,黃連(去須)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阿膠(炙令燥)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地榆1兩1分,肉豆蔻(去殼)1枚,益智(去皮)半兩,乾薑(炮)半兩,旋覆花(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主治:祛散寒濕,安和胎氣。主治:妊娠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