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竹葉膏

甜竹葉膏

TIAN ZHU YE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5%
心經 13%
肺經 12%
腎經 10%
胃經 7%
心包經 5%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甜竹葉膏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尿: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有效解決暑熱引起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與甜竹葉膏的清熱解暑功效相輔相成。
  2. 生津止渴:淡竹葉甘寒性涼,入肺經,可生津止渴,緩解暑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與甜竹葉膏的滋陰潤燥功效相得益彰。

因此,淡竹葉作為甜竹葉膏的組成藥材,既可清熱利尿,又可生津止渴,發揮協同作用,提升藥效。

甜竹葉膏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甜竹葉膏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降火涼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
  2. 滋陰潤燥: 甜竹葉膏中含有多種清熱解毒的藥材,容易造成津液虧損,而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緩解藥物對身體的燥熱,防止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甜竹葉膏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旨在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其中,大戟作為該方劑的一味重要成分,其使用原因與其本身的藥性特徵密切相關。大戟味苦性寒,歸腎、大腸經,具有峻下冷積、逐水消腫之效。在甜竹葉膏中加入大戟,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瀉下作用,以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的濕氣和熱毒,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此外,對於某些因水濕內停所導致的急慢性腎炎、心包積液等症狀,大戟亦能發揮其獨特療效。然而,由於大戟藥力峻猛,易傷正氣,因此在應用時需注意適量,並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調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總體而言,大戟在甜竹葉膏中的運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通過合理配伍,既增強了整體療效,又兼顧了患者身體狀況的個體差異。

甜竹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的功效。

  • 補血: 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甜竹葉膏本身偏涼,加入當歸可以中和其寒性,並補充氣血,使藥效更溫和。
  • 活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流通,有助於清除瘀血,緩解疼痛。甜竹葉膏主要用於清熱解毒,而當歸的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加速炎症消退。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平衡了藥性,更提升了甜竹葉膏的療效,使其在清熱解毒之餘,還能起到補血活血的功效,更適合體虛或有瘀血者使用。

甜竹葉膏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功效。甜竹葉膏常用於治療肝腎虛弱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續斷的加入可加強方劑補肝腎、強筋骨之效。
  2. 止血生肌: 續斷亦具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甜竹葉膏中可能包含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續斷的加入可協同作用,幫助傷口癒合,減緩疼痛。

甜竹葉膏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其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由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甜竹葉膏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相輔相成。
  2. 通竅止痛,改善嗅覺:白芷有通竅止痛之效,可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此外,白芷還具有芳香醒脾的功效,可以改善嗅覺,增強藥物療效。

總而言之,白芷的加入,可以增強甜竹葉膏的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功效,並有助於通竅止痛,改善嗅覺,進一步提升藥效。

甜竹葉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清熱利濕: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甜竹葉膏主治暑熱傷津,口渴心煩,咽喉腫痛,兼有風熱之象。川芎能疏風解表,清熱利濕,與甜竹葉、竹葉、蘆根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暑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甜竹葉膏中加入川芎,可以輔助清熱解暑,緩解暑熱所致的咽喉腫痛、頭痛等症狀,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甜竹葉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 甜竹葉膏以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為主,但若患者伴有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口渴等,單靠清熱藥物難以奏效。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功效,能與清熱藥物相配合,達到清熱解表、兼顧風熱的治療效果。
  2. 調節氣血: 防風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循環,進而增強藥物對人體的療效。甜竹葉膏中加入防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發揮其治療作用。

甜竹葉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或燥熱的作用。甜竹葉膏主要功效清熱解暑,但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避免過寒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咳等作用,與甜竹葉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能緩解甜竹葉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

甜竹葉膏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緩解燥熱:甜竹葉膏以清熱解暑為主要功效,而白芍性微寒,能清熱涼血,並能緩解因暑熱引起的口渴、心煩、尿赤等症狀,與甜竹葉膏的功效相輔相成。
  2. 調和脾胃: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調和脾胃,避免因過度清熱而損傷脾胃之氣,使藥效更為平和,適用於脾胃虛弱者服用。

甜竹葉膏中加入花椒,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甜竹葉膏主治暑濕傷中,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而花椒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緩解脾胃虛寒,止痛止瀉則可改善腹瀉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花椒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甜竹葉膏中其他藥物如竹葉、麥冬等偏寒涼,而花椒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也提升藥物的整體效果。

甜竹葉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解表,散寒止咳: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甜竹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細辛的加入可以幫助散寒解表,宣肺止咳,促進痰液排出。
  2. 配合竹葉清熱解暑: 甜竹葉膏中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細辛的加入,可以中和竹葉的寒性,避免過寒傷陽,同時還可以增強其宣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協調。

甜竹葉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甜竹葉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之效,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適用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
  2. 通便潤腸: 大黃具通便潤腸之功效,可緩解便祕症狀,配合甜竹葉膏的其他藥材,可增強其利尿消腫、清熱解暑之效,對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甜竹葉膏的配方中包含杜仲,主要是因為杜仲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對身體健康具有多方面的好處。杜仲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氨基酸、皁苷、多酚等,能有效改善骨骼健康,增強筋骨的韌性和力量,特別適閤中老年人或運動員。此外,杜仲還具備補腎強腰的效果,能夠調理腎功能,增強身體的整體免疫力。

在甜竹葉膏的設計中,杜仲與竹葉的清熱解毒特性相輔相成,可以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身體不適,達到舒緩症狀的效果。這種組合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有效緩解因疲勞或過度勞動所引起的腰背不適。因此,杜仲的加入使得甜竹葉膏更加全面和均衡,展現了中醫在利用草藥協同作用方面的智慧。

甜竹葉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功效。甜竹葉膏主要用於清熱解暑、利尿消腫,加入黃耆可以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因暑濕之邪而導致脾胃虛弱。
  2. 增強藥效: 黃耆能提升藥物功效,與甜竹葉膏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的作用。例如,黃耆可輔助竹葉清熱利尿,並與其他藥材一起促進體內津液生成,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甜竹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癰疽瘡」,即化膿性瘡瘍與深部組織潰爛,其功效「止痛生肉」明確針對瘡瘍潰後期,以緩解疼痛、促進腐去新生為核心目標。古代瘡瘍治療重視外敷膏劑的「煨膿長肉」作用,此方通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瘡面,符合「中醫外科消、托、補」原則中的「托補」階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組

    • 甜竹葉、生地黃、大黃:清熱涼血,針對瘡瘍餘熱未清。甜竹葉兼能利濕,防膿水浸淫。
    • 大戟:逐水消腫,攻毒散結,助排膿化腐(外用時毒性較內服可控)。
  2. 活血生肌組

    • 當歸、芎藭、芍藥:活血養血,改善瘡周血滯,促新血生。
    • 續斷、杜仲:補肝腎、續筋骨,強「託毒生肌」之力。
    • 臘月脂(豬脂)、白芷:潤膚生肌(豬脂為傳統膏基),白芷排�消腫,助生新肉。
  3. 祛風止痛組

    • 防風、細辛、蜀椒:辛溫走竄,通絡止痛,兼散局部寒濕凝滯。
    • 甘草、黃耆:益氣托毒,緩和藥性,黃耆尤能生肌長肉。
  4. 特殊配伍思維

    • 芮草(今多考為茜草或白蘞類):古用治瘡癰,或取其活血止血、斂瘡之效。
    • 大戟配甘草:雖屬「十八反」,但外用取其相反相激之性,增強逐瘀拔毒效力,此為外科用藥特色。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餘熱-活氣血-斂瘡口」為軸心:

  • 豬脂煎膏為載體,既能柔潤瘡面,又可吸附藥物緩釋。
  • 辛溫與寒涼並用(如細辛配大黃),體現外科「寒熱調衡」思想,既防熱毒熾盛,又避氣血凝滯。
  • 多層次生肌:黃耆益氣生肌、當歸養血生肌、豬脂滋潤生肌,共促瘡口癒合。

此方設計反映古代外科「祛腐不傷正,生肌不留邪」的用藥智慧,尤適合遷延不愈、膿血漸少的瘡瘍後期。

傳統服藥法


甜竹葉5兩,生地黃4兩,大戟2兩,臘月脂4升,當歸2兩,續斷2兩,白芷2兩,芮草2兩,芎藭2兩,防風2兩,甘草1兩半(炙),芍藥1兩半,蜀椒半兩(去目,汗,閉口),細辛半兩,大黃半兩,杜仲半兩,黃耆半兩。
止痛生肉。
上(口父)咀。以豬脂微火煎5上下,候白芷黃膏成。敷瘡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適用於癰疽瘡的治療。
  2. 本方中含有大戟、大黃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3.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4.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甜竹葉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甜竹葉5兩,生地黃4兩,大戟2兩,臘月脂4升,當歸2兩,續斷2兩,白芷2兩,(??)草2兩,川芎2兩,防風2兩,甘草1兩半(炙),芍藥1兩半,蜀椒半兩(去目,汗,閉口),細辛半兩,大黃半兩,杜仲半兩,黃耆半兩。 主治:止痛生肉。主治:癰疽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