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南湯中包含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石南葉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南葉可有效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病、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燒傷燙傷等。
二、石南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
石南葉的藥性與石南湯的組方相契合,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石南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脾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驅散寒邪,溫暖脾胃,緩解症狀。
- 助藥力: 石南湯中的石南藤性寒涼,若單用可能寒性過強,不利於脾胃的溫煦。乾薑的溫性可以起到平衡石南藤寒涼之性,促進藥效發揮。
總之,乾薑在石南湯中發揮著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病症。
石南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石南湯主治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淋瀝澀痛、尿血等症,黃芩可清泄下焦濕熱,緩解尿路炎症。
- 解毒止痛: 黃芩亦有解毒止痛的功效。石南湯中,石南藤、滑石等藥材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但同時可能帶有輕微的刺激性,黃芩可以起到緩解其刺激性,減輕藥物對泌尿系統的刺激,達到止痛的效果。
石南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肺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細辛的溫散寒邪作用可以幫助驅散寒邪,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 引藥入肺: 細辛辛香走竄,能引藥力直達肺經,促進藥物充分發揮作用。石南湯中其他藥物,例如石南、防風等,也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細辛的引導作用可以使其藥效更加迅速有效地發揮,提高療效。
石南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寒邪易傷陽氣,導致氣血不足,四肢麻木、疼痛。人參能補益元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症。
- 扶正祛邪: 石南湯以祛風濕、散寒為主,而人參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使之更有利於抵禦外邪,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效果。
總而言之,人參在石南湯中起到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溼痹的目的。
石南湯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石南湯主治風寒濕痺,肢體疼痛,桂枝可溫經散寒,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改善氣血循環。石南湯中含有石南、防風等藥物,可祛風散寒,而桂枝則可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運化,增強藥效。
石南湯中加入麻黃,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能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石南湯所治的風寒束表,咳嗽喘促等症狀,能起到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 通竅開鬱: 麻黃入肺經,具有通竅開鬱之效,能解除風寒阻滯肺氣所致的鼻塞、胸悶等症狀,配合石南湯中其他藥物,能更好地解除風寒閉塞,使氣血運行通暢。
石南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石南湯主治血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因此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調和藥性:石南湯中其他藥材如石南、杜仲、川斷等,多偏於溫燥或苦寒,而當歸性溫,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使其更適合患者服用。
石南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行氣活血: 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而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經絡痹阻、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二、引藥入經: 川芎氣味芳香,能夠引領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並將其導入肝膽經,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痹所造成的肝膽經氣血運行不暢。
綜上所述,石南湯中加入川芎,不僅能發揮其自身的藥效,更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使整體方劑更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痹。
石南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癰疽瘡瘍,而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熱毒消耗陰液的情況,可以起到滋陰補血,緩解熱毒傷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傷口癒合。
石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石南湯中藥材多偏寒涼,如石南、滑石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之效。與石南湯中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症。
總之,甘草在石南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南湯中加入食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嘔: 食茱萸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石南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經脈不通,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食茱萸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溫暖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止痛止嘔作用,則可緩解寒凝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
- 助藥力,增強療效: 食茱萸與石南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石南、桂枝等,具有協同作用。食茱萸的溫熱之性,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增強療效。同時,食茱萸還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
主治功效
石南湯,為中醫方劑之一,由石南葉、乾薑、黃芩、細辛、人參、桂枝、麻黃、當歸、川芎、生地黃、甘草、食茱萸等藥材組成。
麻黃,性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桂枝,性溫味辛,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甘草,性味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乾薑,性溫、味辛,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黃芩,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人參,具有補氣、益智、安神、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食茱萸,性味辛、溫,散寒除濕、溫中止瀉、溫化寒痰、開竅、補陽、活血化瘀。
石南湯適用於六十四種風病,可以侵入皮膚,像蟲子爬行,使腰部和脊椎僵直,五種緩風病和六種急風病同時發作,手腳抽搐;隱疹搔抓後會變成瘡;風邪侵襲身體引起瘙癢,卒中時臉部腫脹,手不能碰到頭,嘴巴緊閉不能說話。
總之,石南湯為中醫方劑之一,由多味藥材組成,具有多種療效,適用於多種疾病。但應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藥。
傳統服藥法
石南1兩,乾薑1兩,黃芩1兩,細辛1兩,人參1兩,桂心1兩半,麻黃1兩半,當歸1兩半,芎藭1兩半,乾地黃18銖,甘草2兩,食茱萸30銖。上(口父)咀。以水6升,酒3升,煮取3升,分3次服。大汗勿怪。
(《準繩·瘍醫》卷五引《神巧萬全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證。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 本方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因此不宜在陰虛火旺、內熱熾盛時服用。
- 本方有補血活血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
- 本方有滋陰涼血的作用,因此不宜在陰虛血熱、口乾咽燥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石南葉1把,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 主治:小兒風疹。
石南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大戟、川烏頭(炮,去皮臍)、頑荊葉、草烏頭(生,去皮尖)、石南葉、藁本(去土,焙)、杜仲(銼,炒斷絲)、川楝子肉、川椒(去目)各等分。 主治:腳氣。
石南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石南1兩,乾薑1兩,黃芩1兩,細辛1兩,人參1兩,桂心1兩半,麻黃1兩半,當歸1兩半,芎藭1兩半,乾地黃18铢,甘草2兩,食茱萸30铢。 主治:六十四種風,註走入皮膚中,如蟲行,腰脊強直,五緩六急,手足拘攣;隱疹搔之作瘡;風屍身癢,卒風面目腫起,手不至頭,口噤不能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